張宏鋒
【內(nèi)容摘要】本文從傳播學視角出發(fā),認為在孟子的師道傳播體系中,“師”乃“道”之傳播主體,是“道”順利傳播的先決條件。一方面,孟子以“性善論”中的“善端”和“人禽之辨”為據(jù),深刻揭示了人需要道德教化的本質(zhì),并以此作為師道傳播產(chǎn)生的本體依據(jù);另一方面,孟子強調(diào)傳播主體之“師”的自我成就需要通過內(nèi)向傳播加以完成。
【關(guān)鍵詞】孟子;師道傳播;性善論;教育傳播
圣人應機設(shè)教,旨在傳道。傳道的過程則需師徒共同完成,逐漸形成獨特的師道文化。其中,儒家?guī)煹牢幕绊懮钸h。其源于孔、孟,但自孟子沒后,師道不顯,中唐韓愈、柳宗元力倡師道,方延其續(xù),未有中斷。至近現(xiàn)代,“師道尊嚴”遭受批判,師道式微,出現(xiàn)了“教師在社會中的關(guān)鍵地位動搖……教師素質(zhì)和角色往往變得不夠完善……師生傳承關(guān)系往往變得模糊……整個師道文化的精神往往變得較弱”等現(xiàn)實困境,甚至“連‘師道’這個概念也幾乎失傳了。它似乎已為‘師德’概念所取代”。孟子作為儒家?guī)煹牢幕?gòu)的主要人物,學界試圖闡釋其師道思想,以正時弊。蕭承慎《師道征故》較早探究了孟子的師道論。蕭氏從為師之道的角度,闡釋了孟子為師需審慎、樂育英才、“大丈夫”理想、“教亦多術(shù)”的師道思想。繼之,謝王彬從為師之道、尊師之道、求師之道等三個方面詳述了孟子師道思想,細化與完善了蕭氏的研究。然而,孟子論述教育內(nèi)容較少,更未提及師道,以師道論之,文題似有拔高之嫌。對此,張禮永認為孟子雖未明確提出師道,但其言語、行為卻體現(xiàn)出師道精神,故以師道論之并不為過。其進一步指出:“師道既是他(孟子)的教育哲學,也是他的政治哲學,更是其生存哲學,且上承孔子,下啟荀子,實為教育文化之關(guān)鍵樞紐。”孟子師道既為“教育文化之關(guān)鍵樞紐”,教育又是“一種傳播現(xiàn)象,教育的過程是一種傳播過程”,說明孟子師道不僅是教育、哲學范疇的問題,更是傳播范疇的問題。以傳播理論分析孟子師道,有其天然的理論適用性,這一點卻為學界所忽略。基于此,本文擬從傳播學視角切入,探究孟子師道主體的傳播觀念、傳播活動。
一、性善論:孟子師道傳播的本體依據(jù)
師道作為古代獨特的傳播現(xiàn)象,孟子雖未直接提及,但在長期宣傳學說的過程中,進行了諸多思考,且努力踐行,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師道傳播思想。傳播思想是“思想家或個人對傳播現(xiàn)象或傳播問題所提出的見解、觀念、概念、主張、原理、學說或哲學”,具有系統(tǒng)化特征,故孟子的師道傳播思想并非雜亂無章,而是有著一以貫之的本體理論。師道傳播本體論是師道傳播產(chǎn)生、存在、發(fā)展變化的根本依據(jù)或原因,也即師道傳播何以存在的問題。
孟子“性善論”不僅是其人生觀、政治觀的理論基礎(chǔ),亦是其師道傳播思想的本原。戰(zhàn)國之時,禮崩樂壞,戰(zhàn)亂頻繁,民不聊生,孟子欲以王道救世。如何實現(xiàn)王道?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又曰:“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得天下在于得民心,得民心則在于“善教”。王道的實現(xiàn)最終依靠的是“善教”,而非法度禁令。“教”即教化,是“相關(guān)行為主體通過一定的方式,借助一定的載體或者抓手,對于目標對象乃至社會各界進行相應的教育,從而達到幫助目標對象乃至社會各界全面、協(xié)調(diào)、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目的”。孟子所說的“教化”尤為注重道德層面,“道德齊禮,所以格其心也”,說明“教”的本質(zhì)是主體針對客體而展開的一種道德傳播。從這個角度而言,孟子所說的“善教”實際上就是師道傳播的另一種表述。“善教”的主體是“師”,內(nèi)容為儒家之道,受眾為“民”。“師”通過向“民”傳播“道”,由此實現(xiàn)王道。對此,明代汪仲魯曰:“仲尼,窮而在下之圣人也,立師道以教萬世者也。師道之立,君道所由以立也。”君道即王道,師道傳播的本質(zhì)是通過道德傳播教化民眾, 孟子試圖“通過好的道德風尚宣傳,以造成強大的社會輿論”,以此得民心,實現(xiàn)王道。
孟子何以認為通過師道傳播(即“善教”)便能實現(xiàn)王道呢?孟子深信,人皆有善端。《孟子·公孫丑上》曰:“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善端”意味著善為人性所固有,根植于心,不必外求,“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17“仁義禮智根于心”,但既為“端”,說明人性之善并不完整,僅是善之萌芽,只有通過“教”這一傳播手段,才能使其由內(nèi)至外地擴充,遂形成普遍圓滿的人格。可見,師道傳播存在的意義在于喚醒人們心中的善端,若“道”不能傳遞給民,民則易淪為禽獸。孟子曰:“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圣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人缺乏教,則近于禽獸,教之內(nèi)容則為人倫之理,說明人倫之理并非人人生而即懂,但可通過道德傳播的手段加以教化,這也是夏、商、周三代學問“皆所以明人倫也”的根本原因。
總而言之,“性善論”從傳播對象角度入手,以“善端”揭示人需要道德教化的本質(zhì),此乃師道傳播產(chǎn)生的根本依據(jù),具有重要的傳播意義,“從傳播對象的基本預設(shè)來看,把人認定為具有先天的善性,由于受傳因素使人發(fā)生了本質(zhì)變化,是社會傳播宏觀效果研究的新理論”......(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見《教育傳媒研究》2023年第3期,本刊已入中國知網(wǎng)、萬方、維普等相關(guān)學術(shù)數(shù)據(jù)庫)
作者系江蘇省鹽城師范學院文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