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爍
【內容摘要】本文就科技傳播參與鄉村振興的動力機制與實踐路徑展開論述,指出,除傳播信息外,科技傳播還需要注重為社會成員賦權,從社會動員角度重新審視傳播活動的角色和應當遵循的路徑,以及在鄉村振興進程中提升科技傳播的傳播內容、傳播渠道等。
【關鍵詞】鄉村振興;科技傳播;社會動員
一、問題提出與概念回顧
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鄉村振興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然選擇。隨著科技成果應用日益廣泛,以智慧農業、數字農業等為代表的新農業正在全方位改變傳統意義上的鄉村,也給鄉村振興進程帶來了新挑戰,使科技在實現共同富裕過程中的作用和產生的影響不容忽視。從這一意義來說,理解鄉村振興中的科技傳播不能僅將其視為簡單的信息傳遞行為,而應當放在更宏觀的社會視角下考察其發揮作用的機制和應當承擔的職責。
(一)“社會動員”內涵
“動員”一詞最早屬于軍事領域。美國政治學家卡爾·多伊奇首先將其含義擴展到社會學領域,提出了“社會動員”(social mobilization)一詞,并將社會動員過程等同于現代化進程。“從廣義上說,動員主體通過有效方式向社會群體灌輸其價值觀和目標以實現對社會成員的組織和發動的過程,都可以算是動員過程”。西方現代化視野中在使用“社會動員”這一概念時,傾向于指代某些微觀、具體的社會運動,動員對象往往被視作“烏合之眾”,從而忽視尊重和調動動員對象自身的主動性,把國家政權和民間社會視為兩個相對獨立的范疇,使“社會動員”帶有一定的國家、社會二元對立傾向。
與西方不同,在我國社會動員則被視為實踐群眾路線的重要途徑。通過重視發揮群眾主體作用的社會動員,將社會動員作為國家治理手段,并成為推動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方式。社會動員也往往用于解決具有普遍性、迫切性的社會問題,改善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社會狀況。縱觀我國鄉村地區的科技傳播歷程不難發現,科技傳播活動一直嵌入社會變遷,并作為改變農村社會的重要力量,如《新中華報》在蘇區的科技傳播活動、新中國成立后的愛國衛生運動、科技下鄉,以及近年來實施的科技特派員制度等。這些活動具有主體、方式和介質多樣性特征,政府、媒體、組織、個體等都是重要的動員主體,傳播方式既涉及大眾傳播,也涉及組織傳播、個人傳播,以及報紙、雜志、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多種介質。
以愛國衛生運動為例,早期愛國衛生運動中,電影放映隊是傳播醫療衛生知識的重要渠道,觀看露天電影的同時,還會配有解說員現場解說。1952 年,國際科學委員會在對愛國衛生運動進行實地考察后作出結論:“中國正在進行著一個促進個人衛生和社會衛生的運動,這個運動受到五億人民全心全意的支持……這個運動使得由于傳染病而引起的死亡率和發病率大大降低。”此外,在傳統鄉村社會中,讀報活動、屋頂廣播等都曾是社會動員的有效形式,除大眾傳媒外,人際傳播、組織傳播、群體傳播等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科技傳播參與鄉村社會變遷的動力機制:動員與賦權
在經歷城市化進程對傳統鄉村社會的沖擊后,鄉村社會呈現出“老齡化”“半熟人化”“空心化”等特征,鄉村振興也不僅僅局限于經濟發展,而是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等諸多方面的歷史進程。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科技在社會變遷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顯著,農業轉型升級、互聯網絡普及等因素也為鄉村振興新模式提供了可能。科技在鄉村振興實踐中角色的多樣性決定了科技傳播不僅僅局限于傳播信息,還具備了角色的多重性。
第一,動員社會,凝聚共識。多種形態的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正在鄉村振興中發揮多方面作用,隨著農業現代化程度不斷推進,科技成為許多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重要特征,不僅推動農村經濟發展,也在政治、文化上重新塑造鄉村。當前,科技傳播仍然具有重要社會動員作用,尤其是大眾傳媒,承擔著大范圍政策傳播和解讀、科技知識普及等重要傳播任務,從宏觀層面在全社會范圍內發揮凝聚鄉村振興社會共識的作用。但依托大眾傳媒開展的動員雖然具有普遍性,卻難以顧及不同地區鄉村振興的多樣化需求。因此,需要構建包括組織傳播、人際傳播等多種傳播形式,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結合的社會動員體系。
第二,傳播信息,為社會成員賦權。隨著科技發展加速,科技在社會進步中的作用加大,也對人理解和使用科技提出了新要求,社會成員科學素養提升日益受到重視。科技傳播需要發揮賦權作用,為受眾提供接觸、理解和使用科技的渠道,避免“數字鴻溝”擴大帶來的不平等;在掌握知識性信息的前提下,引導社會成員建立起與當前科技發展相適應的價值體系,有利于提升農民向產業工人轉變的能力,適應新業態......(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見《教育傳媒研究》2023年第2期,本刊已入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相關學術數據庫)
作者系科技日報社研究部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