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學生封校期間“紙狗游戲”現象為例
邢悅? 喻國明
【內容摘要】本文聚焦青年群體在面對外在壓力事件之下的“焦慮反應”和游戲化傳播干預,以“紙狗游戲”為例,探究游戲化傳播對緩解青年人心理焦慮潛在的影響及其可能的機理與內在路徑。通過探究“紙狗游戲”的這種心理代償效應,思考并嘗試建立合適的傳播范式以期緩解學生的情緒壓力。
【關鍵詞】“焦慮反應”;游戲化傳播;文本分析;“紙狗游戲”
自 21 世紀以來,面對國際環境的劇烈變化和時代的發展,日益加快的生活節奏和激烈的人才競爭等外部壓力,我國青年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承受著較大的壓力。以 2020 年初流行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簡稱“新冠感染”)為例,突發的外在事件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持久而深遠的影響,同時,青年人所要面臨的各方壓力也在不斷增多,各種恐懼、焦慮、抑郁和心理應激現象迅速增加。面對應激情境,青年人可能采取消極自我防御的方式,比如,逃避交往、壓抑自我,在這種情況下,同時應對大環境下的就業、學業等多重壓力,青年人更容易產生心理問題。總體而言,面對個人難以改變的外部環境壓力,青年人采取何種應對方式、如何處理心理問題、保持心理健康、進行自我心理調節,以及如何幫助青年人更好地處理和應對外部環境壓力,是家長、高校和幾乎社會上每個成員都關切的問題。
從傳播學的視角來看,作為網絡空間的生力軍,對青年群體而言,好的娛樂和游戲有可能充當舒緩社會壓力和情緒的“減壓閥”,緩解應激事件帶來的情緒焦慮。娛樂等軟性內容一定程度上能夠實現轉移話題、社會情感安撫與心理代償的作用。人們通過參與游戲式的互動,形成某種身份認同感和歸屬感。而游戲本身以其高參與度、快樂自在的體驗、互動和對意義的追尋,超越了玩樂的基本內涵。正如席勒所說:“只有當人游戲的時候,他才完全是人。”在某種意義上,游戲化傳播承載著調節青年精神、完備青年人格和積極向上的使命和意義。
現有研究主要從心理學或者醫學視角研究外部壓力下青年心理狀態。基于游戲傳播范式的價值視角研究青年心理狀態已經有一定的積累,但把游戲傳播放在壓力事件(比如這幾年來的新冠感染)的環境下論述相關研究還比較少。因此,本文基于傳播學,并從心理學等跨學科視角,以喻國明等人的游戲化傳播的相關理論作為基礎,以網絡空間的“生力軍”——青年群體為對象,探索通過好的娛樂和游戲緩解焦慮情緒和社會壓力的可能性,及游戲化傳播充當舒緩情緒的“減壓閥”的潛力。本文聚焦青年人在新冠感染特定背景下的一種特殊“紙狗游戲 ”,結合文本分析,研究面對外部壓力下游戲化傳播對緩解青年人心理焦慮潛在的可能性,及其機理與內在路徑。
一、文獻綜述
(一)面對外部壓力下的青年人心理健康狀況
青年群體如何感知和應對外部事件帶來的壓力,他們的心理健康情況和怎樣進行心理調適等問題引起學者的廣泛關注。壓力感知指個體面對應激事件和不利因素時產生的心理困惑或危機,引起身體不適和緊張。而青年是心理問題的高發群體,其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密切相關。從心理學視角的一些研究認為,突發不利事件(比如新冠感染)以及隨之而來的日常習慣的改變(比如感染期間的居家學習、生活和工作)會給個人心理帶來負面影響。就業和學業雙重壓力導致畢業生心理焦慮、抑郁頻發,應激事件的突發則加劇了青年群體的就業壓力。國外研究也表明,重大事件的創傷會對不同群體的心理和行為帶來重大影響,包括對政府的信任和對社會認同的反應,其中青年群體相比其他群體背離程度更高。已有對居家隔離期間的 8-18 歲 396 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狀況研究發現:抑郁癥狀檢出率為 10%。而應對方式(Coping Style)是指個體在面對挫折和壓力時所采用的認知和行為方式,又可稱作應對策略或應對機制。研究發現,青年在面臨心理壓力時,主要采取積極心理調節機制,較少使用消極自我防御的方式。外部求助、總結經驗、壓抑情感、宣泄等是青年常常采取的策略。
(二)游戲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研究發現,作為一種娛樂的形式,適度的游戲能帶來積極的情緒,有助于情緒穩定、放松心情并減輕壓力。于貴身認為,體育游戲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電子游戲而言,盡管公眾擔憂電子游戲可能對青年人產生不良影響,有研究發現,適度的游戲并不會導致心理健康問題,許多青年人通過玩游戲來進行情緒管理(比如處理憤怒、沮喪情緒和壓力等)。我國研究也發現,若僅以享樂為目的“輕度”參與電子游戲并得到滿足時,青年人較少產生心理問題。事實上,游戲在包含了劇情、任務和操作的同時,還包括了情緒、社交互動、知識乃至價值觀,游戲可用來傳授知識、安撫情緒、傳遞理念、構建認同。13面對長期持續存在、難以逃避的外部壓力,受限于場所、時間、可獲得性等問題,一些娛樂活動變得不易實現(比如旅游、聚會等),而游戲是具有可供性、易取得、靈活性且允許碎片化時間進行等特點的娛樂手段,幾乎任何場景都可以與一定的游戲相融合(比如游戲化教學在教育領域引起關注)......(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見《教育傳媒研究》2023年第2期,本刊已入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相關學術數據庫)
作者邢悅系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博士生;喻國明(通訊作者)系教育部“長江 學者”特聘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學術委員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