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 李蓓蕾? 張勇? 張佳文? 張函萁
【內容摘要】本文根據對部分高校大學生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調研,結合《中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展報告2020》,試圖對當前大學生思想動態進行精準畫像,總結梳理出新時代大學生網絡思政的特征并提出借助新媒體引領大學生網絡思政的新策略。
【關鍵詞】新媒體;大學生思想動態畫像;網絡思政規律;網絡思政優勢;網絡思政策略
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載體,新媒體深刻改變著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對他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產生了顯著的影響。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2021 年中央宣傳部、中央網信辦、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對首批公布重點建設的 200 個優質高校思政類公眾號進行安排部署,要求加大扶持力度,提升內容質量,構建傳播矩陣,發揮示范作用。新媒體傳播如何把握大學生群體的思想動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新問題,如何利用新媒體大數據對當代大學生群體進行精準畫像,深入研究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和作用,探究新時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才能探索出新媒體引領大學生思想動態的新思路、新策略,進一步提升網絡思政的實效性。
一、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群體的思想動態
(一)用戶畫像技術
“用戶畫像”即是對大學生思想動態的精準描繪,將大學生相關信息標簽化、形象化、可視化。畫像描繪的素材來源于與大學生相關的行為數據,包括靜態信息數據和動態信息數據,如大學生的性別、學歷等基本數據和隨時發生、不斷變化的行為信息,尤其是新媒體使用情況。基于大量微信公眾號推文數據和問卷分析,采集大學生的社會屬性、網絡行為、新媒體偏好等信息數據,通過構建“思想—行為”關聯模型,遴選出可以反映大學生思想的行為維度“標簽”,把大學生思想狀況數據化。依托大數據分析處理技術,通過聚類模型將所有“標簽”綜合起來并進行結構化整理,形成“屬性”標簽,使大學生群體的主要特點和思想動態形象化,從而歸納出大學生群體的思想動態畫像。
(二)大學生群體思想動態畫像與特征
通過對中國大學生在線微信公眾號 2021 年 3 月至 8 月共 144 篇推文數據進行分析,配合結構式問卷開展調研,我們共獲得 259 個有效樣本。通過對數據分析處理后歸納出大學生群體的主要特點,描繪出大學生群體思想動態畫像。
1.社會參與:個性獨立,積極向上,社交網絡化
大學生群體具有較強的主觀意識,個性化的價值追求,他們積極向上,樂于參加校園文化活動和志愿服務活動。同時,網絡催生出了新的交往方式,大學生參與網絡生活十分活躍,有將社會交往轉移到網絡平臺的趨勢。69.5% 的大學生對參加校園文化活動很感興趣,同時也有 82.24% 的大學生上網主要是為了聊天交友。
2. 上網目的:提升自我,休閑娛樂,學習在線化
大學生能夠主動利用網絡進行在線學習和獲取實時新聞資訊。89.96% 的大學生會利用新媒體賬號了解熱點資訊,53.67% 的大學生關注學校各類新媒體賬號主要是為了學習相關知識,在疫情影響下,大學生在線學習更加普遍。此外,大學生在上網過程中也表現出明顯的娛樂傾向,有 72.59% 的大學生使用手機上網主要是看視頻,有 9.65% 的大學生用手機上網主要是玩網絡游戲......(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見《教育傳媒研究》2023年第2期,本刊已入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相關學術數據庫)
作者劉艷系高等教育出版社思政工作部副主任、副編審;李蓓蕾、張勇、張函萁系高等教育出版社思政工作部編輯;張佳文系華南理工大學輔導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