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垃圾分類 我們在行動》為例
謝? 侃
【內容摘要】本文以北京廣播電視臺推出的系列專欄《垃圾分類 我們在行動》為例,闡述該節目聚焦北京市“城市精細化管理、精治共治法治”,深掘基層好經驗、好辦法,探索多種記錄方式進行宣傳報道,體現了主流媒體的擔當與作為,其持續營造的垃圾分類濃厚氛圍,引領了一股分類時尚熱潮,也是電視節目推進社會治理的一次生動實踐。
【關鍵詞】記錄報道;細節;故事;融合傳播
2020 年 5 月 ,《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開始實施,北京廣播電視臺同步推出了一檔專題節目——《垃圾分類 我們在行動》,每周兩次在新聞頻道播出。大眾媒體具有環境監視、社會聯系與協調等社會功能,從社會治理的角度來講,媒體既可以作為社會治理的參與主體,在政府與民眾之間搭建交流和互動的公共平臺;又可以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引導社會輿論,設置公共議程。而這檔電視專欄記錄基層的真實事件,反映垃圾分類工作的持續推進,其展示豐富經驗、智慧辦法,讓垃圾分類的管理者、參與者、共建者多方受益,對推進垃圾分類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意義。
在近年來的專題片制作中,故事化的編排方式越來越受到新聞節目制作者的重視。美國記者弗蘭克林對新聞的故事化曾經做過精辟的描述,即利用場景設置、描寫以及對話等多種手段,使事件的情節和細節得到細致入微的展現,使事件的敘述富有故事性,使觀眾更感興趣。《垃圾分類 我們在行動》專欄在藝術形式上就展示出創新思路、細節化敘事,并探索了多種記錄形式,在傳遞社會價值的同時,也增加了趣味性和可看性。
垃圾分類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工程,然而推行起來卻并不容易。居民習慣未養成、受基層各種條件制約、地方差異化明顯,這些都成為推進過程中的困難和阻力。因此,也亟須更多的示范引領,提供好的思路和方法,供大家借鑒和學習。
為此,欄目首先聚焦北京市 16 個區中的分類示范區(村)、單位,這些示范區的屬地居民垃圾正確分類率普遍達到 90% 以上。有著這樣優越的成績,他們的管轄單位普遍都有著較強和科學的管理思維。他們有的設立靈活的積分獎勵機制調動居民積極性;有的發揮社區在職、退休黨員的先鋒引領作用;有的依靠物業建立科學的設計體系和規范管理;還有的挖掘人才優勢發現垃圾分類達人為社區樹立標桿。那一幕幕難忘的拍攝場景歷歷在目:有堅持“垃圾不落地”的東城東四六條胡同、實現“自管自治”的西城“兩棟樓微型社區”里仁小區;有主打“科技牌”的海淀中關村創客小鎮、大膽設立“門崗曝光臺”的通州農民安置房小區后北營家園;還有利用公共空間打造公益環保教育基地的朝陽頤堤港商場、依托“社區智囊團”為群眾辦實事的石景山老舊小區建鋼南里、“獎罰分明”促成村民分類好習慣的順義大孫各莊鎮東華山村,等等。針對這些先進的典型事例,《垃圾分類我們在行動》欄目組深入挖掘采訪內容,并在呈現方式上下功夫,精彩地完成了同一主題卻多元化、多角度的報道展示。
一、形式多樣化的記錄報道
(一)記者調查:隱蔽拍攝 反映工作成效更具說服力
垃圾能否正確分類取決于居民的直接參與度,隨著全市垃圾分類工作的持續推進,居民個人分類責任意識不斷增強。《垃圾分類 我們在行動》專欄記者在 2020 年“新政”實施初期,為調研社區居民垃圾分類參與度和精準度,曾深入社區,化身桶站值守員,親手參與垃圾分揀,對話社區居民并進行隱蔽拍攝,全程記錄下當時小區垃圾分類的真實狀況。時隔一年,專欄記者再次化身社區志愿者,根據市民提供線索,來到西城區陶然亭街道一個只有兩棟樓的微型老小區進行暗訪拍攝。經過微服值守及與居民的隨機交流,記者發現這個小區雖然沒有物業,但依靠居民自管、自治,垃圾分類的正確率非常高。通過進一步走訪,記者了解到這與社區里一位退休老教師的引領作用大有關系,于是又跟隨這位老師在小區里忙碌了一天,親眼目睹并記錄下這位“社區大家長”為社區形成垃圾分類良好風氣所作出的突出貢獻。因此,2021 年 9 月 14 日播出的《記者調查:自管自治的“標桿小區”》這期有別于以往的宣傳,而完全是通過記者一線觀察得到的模范事例,反映出的垃圾分類,工作成效更為客觀真實,可信性強,宣傳示范效果好。
(二)記者評述:夾敘夾議 展現市容新風更帶人情味
在集中報道示范小區典型經驗的過程中,記者有意識地增加了在實地采訪報道中的“有感而發”,夾敘夾議的環節使得報道更為立體、飽滿。例如,2021 年 9 月 7 日播出的《垃圾不落地 街巷更美麗》節目,通過記者在首批中國歷史文化保護街區——東四六條胡同里的近距離走訪拍攝,展現了胡同居民在志愿者、街道和物業保潔第三方公司的多方宣傳、帶動下,通過“撤桶上車 + 定時定點”的垃圾收運新模式,徹底實現垃圾不落地,讓“背街小巷”化身為“國風靜巷”的成功典范。胡同是最能體現北京文化、古都氣韻的城市載體,這期節目攝制過程中尤其注重視覺表現、畫面構圖,超常規的專題報道,大量使用長鏡頭記錄胡同鄰里間關于垃圾投放和環境美化方面的交流,周邊的街巷風貌隨之流動、轉化,記者適時穿插在不同場景出鏡談及實地感受。整期節目真實再現了北京胡同里尋常百姓為垃圾分類所做的不懈努力和所得成果,于親切自然中擺事實、吐真情,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宣傳效果......(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見《教育傳媒研究》2023年第1期,本刊已入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相關學術數據庫)
作者系北京廣播電視臺新聞頻道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