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賢都
【內容摘要】新聞傳播學課程思政是一個完整的傳播過程,傳播效果是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沉浸傳播為提升新聞傳播學專業課程思政效果提供了切入點。本文認為,新技術的發展為新聞傳播學專業課程思政的沉浸傳播賦能,新技術手段為課程思政營造了沉浸氛圍。國家有關部門、高校、教師、學生等多元主體要形成共同體思維,從行動上協同合作,以實現新聞傳播學課程思政的目標。本文從生理上沉浸、心理上沉浸、情感認同等層面對沉浸傳播的新聞傳播學課程思政實踐路徑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新聞傳播學專業;課程思政;沉浸傳播;傳播效果
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課程思政教育是一個傳播問題,課程思政的根本目的在于通過種種方式向學生傳遞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一過程正是傳播的過程。無論是高校師生對課程思政的認同,還是社會層面課程思政的理念推廣,都離不開傳播的作用。因此,如何加強課程思政教育,可以從傳播學的角度思考。沉浸傳播從多角度考慮傳播,帶給受眾全新體驗,對于課程思政的探索有著重要而現實的意義。沉浸傳播帶來的沉浸式體驗的應用已經深入到各行各業,沉浸式體驗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也較為普遍。
一、沉浸傳播為提升新聞傳播學課程思政效果提供新的思路
課程思政是實現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對于學生素質的培養有著重要的作用,課程思政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新聞學科課程思政的特殊性在于,它與政治、輿論和意識形態的關系都特別密切,自帶思政元素,但是課程思政的建設效果卻并不佳。從學生角度而言,學生對新聞傳播學課程思政的興趣不大,難以真正認同課程思政內容,課程思政內容雖然可以入學生的眼和耳,但是難以入學生的腦和心。在新聞傳播學課程思政的教學上,許多課程的思政教育不是和專業課程進行有機地融合,而是強行加入思政內容,不但難以得到學生的認同反而加深了學生的反感心理。教師是新聞傳播學課程思政的關鍵主體,雖然近年來課程思政的重要性得到了許多教師的認同,但是對于如何做好課程思政,不少教師并沒有積極參與其中,仍然是沿襲多年來的課程教學內容和方式。隨著新文科建設的提出,國家對新聞傳播學專業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課程思政的重要性愈加突顯。與此同時,新聞傳播學課程思政建設中的問題也逐漸顯露出來,影響到了課程思政的實施成效。
如何提升新聞傳播學課程思政的成效,成為了亟須解決的問題,沉浸傳播為課程思政提供了新的思路。“沉浸傳播”是一個新的術語,對于其中的核心詞語沉浸有不同的理解。隨著沉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范圍的擴大,越來越多的學者對此進行了探討,更多的領域關注沉浸傳播。美國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認為“沉浸狀態是最佳的本能運動狀態。在那里,人完全沉浸在他所做的事情上。這是每一個人都會不時有的感覺,其特征就是最大限度的專注、參與、直至完成,展示出最好的技能。在這個過程中,時間、食物、自我意識等全部被忽視了”。在此基礎之上,李沁提出了“沉浸傳播”的概念,認為“沉浸傳播是一種全新的信息傳播方式,它是以人為中心,以連接了所有的媒介形態的人類大環境為媒介而實現的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無所不能的傳播。它是一個使人完全專注的、也完全專注于個人的動態定制的傳播過程。它所實現的理想傳播效果是讓人看不到、摸不到、覺不到的超越時空的泛在體驗”。
沉浸傳播是整合了教育學中的沉浸教育、心理學中的沉浸理論等相關理論的一種新的傳播理念,是新聞傳播學課程思政教育所需要的手段,有利于傳播效果的提升。因此,基于沉浸傳播,可以為新聞傳播學課程思政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新的契機。沉浸傳播作為一種全面沉浸的信息傳播理念、形式,在新聞傳播學課程思政教育中,可以使思政內容得到全方位傳播。
沉浸傳播是一種以受眾為核心、圍繞受眾進行的傳播,對于新聞傳播課程思政教育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當代大學生處于信息飽和的狀態,單純地向學生灌輸思政內容顯然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沉浸傳播與傳統的思政教育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沉浸傳播將視角轉向學生,營造滿足學生在場體驗的氛圍感,讓學生沉浸于課程思政內容之中,從而提升傳播效果。
沉浸傳播的沉浸有兩方面,一方面是通過技術來營造沉浸感,通過內容的吸引力使得受眾沉浸其中。新聞傳播學專業對于新技術手段十分重視,在新聞傳播實踐中技術得到廣泛運用,因此,新聞傳播學課程思政要充分運用技術手段營造沉浸體驗環境,使得學生置身于沉浸環境中。另一方面,新聞傳播學課程思政教育的現實教育層面要將社會現實內容和精心設計的內容引入課程思政教育中,以真實事件和真實經歷增強課程思政的沉浸感......(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見《教育傳媒研究》2023年第1期,本刊已入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相關學術數據庫)
本文系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項目“新文科建設背景下新聞傳播學課程思政知信行合一教育模式構建研究”(項目編號:HNJG-2021-0362)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湖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