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嶺濤? 張? 祎
【內容摘要】勞動育人是對高校人才培養的新要求,決定于自己的實踐稟賦,新聞傳播學科具有與勞動育人要求高度契合的勞動屬性。本文認為,對這種屬性的挖掘和發揮,將使勞動育人與新聞傳播學科的人才專業培養合二為一,有效解決一般學科人才培養中學科是學科、勞動是勞動的“兩張皮”問題,為各個學科探索符合本學科規律的勞動育人新路徑提供一定的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新聞傳播學科;勞動屬性;勞動育人
新時代,勞動育人成為教育工作的主要手段和目標,“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新聞傳播學科作為一門高度依賴理論與實踐互動的學科,它的實踐稟賦決定了其具有較強的勞動屬性,而且這種勞動屬性與勞動育人的要求有很高的契合度。因此,挖掘和發揮好新聞傳播學科的勞動屬性并促進它與勞動育人融合互動,結合新聞傳播學科自身規律的特殊性探索勞動育人的特色之路,對于實現勞動育人在各個學科的百花齊放、特色踐行有著重要意義。
一、全面認識勞動的育人功能長期以來,不少人將勞動狹隘地理解為生產生活中物化的勞動方式,將勞動與具體的職業技能相聯系,將勞動人為窄化成體力勞動,認為勞動就是“工地搬磚”“農田勞作”。這種站在精英立場的片面勞動思想偏離了勞動的本質,導致很長一段時間的勞動育人僅僅局限在讓學生打掃一下衛生、幫家長做做家務活等體力勞動的范疇之內,嚴重低估、限制了勞動育人的功能和作用。因此,厘清勞動的內涵和外延是全面認識勞動育人功能的前提。
第一,勞動包含以創造使用價值為目的的具體勞動和不創造使用價值但凝結著價值的抽象勞動。從商品關系看,不同具體勞動具有質的差異,因此它所創造的使用價值互相之間無法比較衡量;而抽象勞動創造的價值是同質的,它是商品交換能夠得以進行的基礎。在此意義上,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具有了對話和通約的可能性,不同的勞動形態由于具有同質的抽象勞動而有了統一的比較、衡量標準。
第二,勞動既包含體力的因素,也包括精神的內容,忽視或者否定其中一個方面的做法和觀點都是片面的、不正確的。在不同的具體勞動形態中,唯一的差別在于體力和腦力的比例不同。純粹不需要腦力的體力勞動和純粹不需要體力的腦力勞動都是錯誤認知的產物,偏重腦力的勞動如科研活動也需要健康有機體的體力支撐,偏向體力的勞動如快遞服務也離不開腦力活動的智力支持。
第三,勞動是身心統一、認知協同的人類現象。不管是具體勞動還是抽象勞動,在勞動過程中均需要身體的參與,離身性的勞動形態是不存在的;不管是具體勞動還是抽象勞動,在勞動過程中也需要心靈的專注和投入,精神離場的勞動形態同樣也是不存在的。
進一步說,勞動是人以自身為主體,以勞動對象為客體的實踐活動。正是在勞動實踐中,人體悟到自然和生命的真諦,從而達到認知層面的真;人們在勞動過程中必然要建立勞動關系并藉此形成豐富的社會關系,在對勞動關系的界定和協調中抵達倫理層面的善;勞動作為個人獲取物質生活資料的手段和前提,在豐富多彩的勞動創造實踐中展現了人性的美?!叭松?,而勞動則把人造就成真正的人?!被诰唧w勞動與抽象勞動、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結合,人們通過能動、自覺地參與勞動,才能獲得人格和人性的自由、展現和豐富人的本質力量、提升思想境界,從而在自己的全面發展中收獲幸福和快樂,這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根據上述對勞動的分析可知,勞動育人絕不是簡單的體力勞動育人,而是所有勞動,不管是抽象勞動還是具體勞動,不管是腦力勞動還是體力勞動,只要能夠創造價值,它們都應該得到尊重,都應該借助來育人。在勞動育人的過程中,任何把抽象勞動與具體勞動、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割裂開來,或者片面強調一個方面而忽視另一個方面,或者用一個方面替代另一個方面的做法都是錯誤的,都會影響人的全面發展......(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見《教育傳媒研究》2023年第1期,本刊已入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相關學術數據庫)
本文系教育部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體育新聞傳播學科政產學研協同育人機制創新與實踐”(項目編號:2021090006)、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創新項目“基于北京冬奧遺產戰略的體育賽事轉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的階段性成果。
李嶺濤系北京體育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張祎系北京體育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