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君? 吳詩晨
【內容摘要】本文認為,隨著數字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新聞傳播教育的智能化轉型已成為必然趨勢。以人工智能賦能新聞傳播教育,可以助力延長新聞傳播學科的生命力和獨特性。與此同時,要對人工智能保持理性審思,避免因技術僭越造成諸如剝奪人的主體性地位、消解想象力等問題。
【關鍵詞】新聞傳播;人工智能;新聞教育;智能化
ChatGPT、元宇宙、云計算、大數據、VR/AR 穿戴設備等,一代又一代人工智能應用在全球范圍內蓬勃興起,不僅給各行各業帶來了深刻變革,也改變了人類與信息的互動方式。尤其在傳媒業,大數據挖掘、機器人寫新聞、算法推薦、AI 主播等,人工智能與新聞業深度融合發展成為新常態。新聞傳播學是一門重視應用實踐的學科,隨著新聞行業的智能化轉型,新聞從業者也被要求進行基本能力的升級和轉變。
一、新聞傳播教育智能化轉型的出場語境
人工智能的發展與應用改變了傳統新聞業的全部流程,對傳媒業態進行了重塑。在這場媒體行業的變革中,職業化新聞機構及其從業者的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新時期的新聞傳播教育需要進行智能化轉型,培養出兼具智能思維和計算能力的創新型新聞傳播人才。
(一)環境焦慮: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現實挑戰
1.智能機器深度介入,帶來傳播主體持續泛化人工智能的每一次技術革新,都會對人類的工作和生活造成全方位的改變,在新聞領域更為明顯。智能機器的深度介入替換了原有崗位的勞動者和已有的勞動方式,使得傳統新聞業與新聞人的價值危機成為一個無法回避的現實問題。以 ChatGPT 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問世后,普通人也具備了與職業新聞人幾乎同樣的信息收集能力,隨之而來的可能結果是傳播主體的進一步泛化,機構化新聞媒體的專業性和權威性將受到更多質疑。
新聞業的數字化轉型、社交媒體的低門檻進入都在加速著新聞生產主體的泛化。路透社新聞研究所發布的《2023 數字新聞報告》顯示“在全球受訪者中,有 30% 的人通過社交媒體獲取新聞信息,而訪問新聞網站的人只有 22%。抖音(TikTok)已經成為影響全球新聞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在接受調查的全部18-24 歲新聞用戶中,有 38%為該平臺的活躍用戶”。以社交媒體為代表的數字平臺,天生就具備去中心化的特征,這使得平臺能夠連接更多元的行動者參與到新聞生產、分發、消費等流程中。在平臺的沖擊下,專業記者、新聞編輯室不再構成新聞生產的排他性中樞,新聞日益成為一種普遍性的日常經驗。
面對“萬物互聯”“人機共生”的智能化場景,傳媒行業亟須尋找新的定位,抓緊實施媒體融合,紛紛進行轉型升級,試圖在智能化浪潮中,再次建立起“新聞業”與“新聞人”的價值共識。面臨現有教育模式與人工智能技術之間不斷擴大的落差,如何推動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更新,成為新聞學院必須要思考的迫切現實問題。
2. 新聞公共性的困境下,新聞學凸顯價值焦慮
有研究指出,在社會結構固化與階層流動停滯的趨勢下,全球新聞業都面臨著“代表性危機”,即新聞內容生產更多表現為“精英化”和“縉紳化”。一方面,傳媒機構為了解決生存危機進行數智升級,同時加快商業化進程,在招聘時更傾向吸納受過優質高等教育、有較高社會經濟地位的專業人才。在這樣的趨勢下,媒體在報道中往往會選擇降低對弱勢群體的關心,以及對那些有爭議但能夠推動社會變革議題的觀照,從而可能引發“代表性”和“公信力”的雙重危機。另一方面,新聞業在進行數智化轉型的過程中會與平臺產生勾連,其公共性有可能受到資本和利益集團的侵蝕。而且,數字新聞業在新聞生產機制方面某種程度上存在不透明的技術“黑箱”問題;高度個人化的新聞分發渠道容易制造認知區隔“孤島”;過濾泡效應會誘發極端觀點和大規模語言暴力“撕裂”社會共識等,這些問題無疑會削弱新聞業的公信力,并波及到新聞傳播教育領域。
(二)理論意蘊:智能新聞傳播教育的內在機理
作為“虛實相融的新型互聯網應用和數字化社會形態”,元宇宙為重塑教育思維、變革教學方式、推動學生創新素養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并催生了“教育元宇宙”(Education Metaverse)這一全新的教育形態。新聞傳播教育的智能化轉型,需要借助教育元宇宙構建智能學習場景,通過沉浸式、游戲化、交互性的方式,培養面向未來的、具備計算和智能思維的、全面發展的新聞傳播人才......(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見《教育傳媒研究》2023年第6期,本刊已入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相關學術數據庫)
作者李華君系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吳詩晨系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