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本中的蘇軾》系列電視節目創作談
姚喜雙
【內容摘要】由中國教育電視臺、人民教育出版社聯合打造的電視系列節目《課本中的蘇軾》以蘇軾這一人物為綱,以中小學統編教材中蘇軾的經典詩詞為目,通過對詩詞的詳細講解與誦讀示范,呈現了 12 堂精彩的詩詞誦讀教學課。節目策劃與制作追求創新性、系統性、真實性、經典性和公平性的結合,從“解決師生的真問題”入手,希望能夠制作一檔經典的詩詞誦讀文化節目,為引領青少年和社會大眾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積極貢獻。
【關鍵詞】詩詞;誦讀;中華經典;創新傳播;教育公平
習近平總書記 2022 年在四川省眉山市三蘇祠考察時指出:“一滴水可以見太陽,一個三蘇祠可以看出我們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們說要堅定文化自信,中國有‘三蘇’,這就是一個重要例證。”“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三蘇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其中,蘇軾作為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是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美食家、畫家和治水名人,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中小學教材中有許多蘇軾的經典詩詞,深受廣大師生的喜愛。如何以蘇軾的經典詩詞為朗讀教學范例,提高廣大師生對詩詞的理解力和誦讀水平,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傳播?《課本中的蘇軾》系列節目正是應廣大師生對蘇軾詩詞的喜愛和學習誦讀的需求,采用學生、教師(朗誦專業)、主持人和攝制團隊真人出鏡,實地實景圍繞朗誦中的實際問題詳細講解中小學教材中 12 篇蘇軾代表性詩詞的內容和朗誦方法、技巧,回答并幫助解決學生和教師在朗讀和朗讀教學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以專家示范、現場提問和答疑、學生朗讀等形式切實提高這些能力。在節目制作過程中力求體現以下幾個特點。
一、創新性。一是節目創作觀念的創新。《課本中的蘇軾》以“六個必須堅持”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節目創作全過程,即必須堅持“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創新、問題導向、系統觀念、胸懷天下”。節目將鏡頭對準師生,以增強青少年及全社會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為導向,節目制作與包裝既保持經典詩詞古風古韻的風格氣派和平仄韻律,又以普通話這一國家通用語言字正腔圓的音韻美表現其現代審美價值,既堅持以解決誦讀教學與學習中的實際問題為導向,又充分考慮電視媒體傳播的規律與技巧;既面向教師、學生和家長,也面向海外華人和留學生等群體進行節目的整體策劃與制作。二是節目創作角度的創新。《課本中的蘇軾》以“蘇軾”這一人物為綱,以中小學統編教材中的 12 首蘇軾詩詞為目展開。通過穿插講述蘇軾的人物故事,使廣大師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蘇軾的詩詞;通過詳細講解蘇軾的詩詞,使廣大師生更加全面地了解蘇軾這一人物;通過對蘇軾與其詩詞的學習和誦讀,使廣大師生真切感受蘇軾的文學風采與精神風貌和以蘇軾詩詞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意蘊和深刻內涵。三是節目創作方法的創新。不同于以往準備好“腳本”再拍攝和寫清楚“知識點”再教學,《課本中的蘇軾》在錄制過程中強調現場感和問題導向,強調表現學生學習和現場教學的全過程。后幾期節目大多是在“無稿”的情況下完成拍攝的,做到了真正的“即興表達”和“真人秀”。同時,節目團隊堅持將鏡頭對準學生,強調師生之間的即時互動,以增強節目整體的真實感和沉浸感。四是節目傳播方式的創新。雖然《課本中的蘇軾》是系列電視節目,但同時也留存了豐富的錄制花絮、幕后故事等視頻資料,為后期開展新媒體、短視頻等社交傳播做了充分準備。節目除了面向使用教材的中小學生,還能作為大學生課程思政學習的數字化課程、播音主持藝術專業的教學范例以及各層次院校中華傳統文化校本課程的素材,力求創新的多渠道應用與傳播為實現更好的傳播效果奠定基礎。
二、系統性。《課本中的蘇軾》以“真實授課”的形式錄制,在策劃時強調節目內容的架構、傳播形態的多元等系統要素的兼顧。一是教育教學的完整系統。從教學要素的系統來看,教學場景、教學內容、授課重難點、示范與互動等要素都在一期節目中有所呈現,做到了“看是一檔節目,學是一堂課程”。從課程育人的系統來看,《課本中的蘇軾》系列節目不僅僅是一檔節目,對“讀書正業、孝慈仁愛、非義不取、為政清廉”蘇氏家風等內容的體悟與學習,更是一堂思政課、美育課和人文教育課。二是傳播形態的多元系統。節目遵循影視傳播的規律與手段,通過多機位、多角度、多變化的拍攝,加上航拍等先進設備實現小環境和大場景的切換,保證了大屏制作的高水準。同時,所有的過程性節目素材都提拎出精彩部分,以 30 秒以內短視頻的形式進行小屏的網絡傳播,引起觀眾對節目重點、亮點和關鍵點的關注,激發觀看大屏節目的興趣。節目除了在傳統媒體中國教育電視臺播出外,還將在國家級相關新媒體平臺播出。三是文化傳承的系統把握。蘇軾的詩詞本身自成獨具一格的風格體系,節目通過對詩詞朗誦的系統學習,培養學生深厚的文化底蘊與氣質,以更加生動、更高品位的文化教育節目實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傳播,充分展現我們的文化自信......(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見《教育傳媒研究》2023年第5期,本刊已入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相關學術數據庫)
作者系國家語委咨詢委員,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會長,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導,《課本中的蘇軾》系列電視節目的總策劃、主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