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平
【內容摘要】短視頻平臺和客戶端作為主流媒體融合發展的“主陣地”,不斷進行形態、姿態和語態層面的調整、契合,主流媒體短視頻正依托思想、藝術、技術的交融互滲和多向賦能,成為主流媒體構建新型主流空間、打造全媒體傳播矩陣的重要抓手。近年來,主流媒體短視頻不斷更新創作理念、變換題材視角、提升內容質量,表現出主動擔當、精耕細作、軟性引導、深層共情等創作狀態。主流媒體短視頻在紀實表達、形象塑造、價值傳遞、輿論導向、算法嵌入等層面,呈現出特色鮮明的發展狀態和未來趨勢。
【關鍵詞】主流媒體;短視頻;思想 + 藝術 + 技術;發展趨勢
近年來,主流媒體短視頻迅速崛起、廣泛傳播,成為短視頻優質內容供給的重要源泉,這是主流媒體主動順應、深度建構融媒體傳播格局的必然結果。主流媒體擁有巨大的資源優勢、內容優勢和傳播優勢,這也促使主流媒體短視頻保持著融合態、正能量、高質量的上升態勢。依托思想、藝術、技術的交融互滲和多向賦能,主流媒體平臺正日益產出更多從容自信、意蘊疏朗、品質高揚的作品。短視頻正以輕體量、強觸達、廣接納的傳播特性以及微表達、年輕態、巧構思的內容特性,構筑著一個精巧靈動、以小搏大、以軟化硬的“新主流空間”。
一、以思想 + 藝術 + 技術的理念打造新型主流空間
(一)思想引領:深扎生活,可愛可親,高峰頻現
依托主流媒體成熟的內容生產機制、資源和經驗,主流媒體短視頻平臺在不長的時間里就順利完成了從“入局”到“出圈”的跨越。各主流媒體短視頻平臺牢固堅守思想引領的創研方針,以此建構敘事邏輯、價值內涵和影像標準,從小切口出發展現大時代的非凡成就,以輕量化敘事描摹激揚騰躍的現實生活。
主流媒體短視頻采用扎根生活、以人為本、服務人民的視角,找準了新媒體平臺的內容特征和傳播特性,讓年輕態、親和性、民生化的話語表達方式盡情舒展,成功輸出了一系列可親可愛的生動形象:從文明薪火到輝煌歷程、從家國記憶到歷史存珍、從人間煙火到草木山河……依托輕巧鮮活的視聽語言,令人印象深刻的優質短視頻作品高峰頻現。
短視頻輕量化、以小搏大的內容生態成功帶動重大主體報道能力的提升,在內容產量和傳播效率上皆有可觀的傳播效果。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制作出品的電視專題片《領航》除了在電視大屏播放正片之外,還在小屏端投放 4 分鐘的精華片,此舉成功借助短視頻交互、開放、共情的傳播特點,實現“硬”題材的“軟”著陸。在央視新聞客戶端播出的《領航》精華版內容中,“武大靖說拼一拼夢想就能實現”“95后美發世界冠軍說每人都能成工匠”等話題都以全新的包裝手法量身定制,用年輕人的文化語境和精神內核進行重新敘事,制造令人耳目一新的流量爆點,讓主流媒體的優質內容順利突破小眾圈層,向更多元的群體滲透。
(二)藝術浸潤:文化引領,品類多元,審美上揚
近年來短視頻不斷更新創作理念、變換題材視角、提升內容質量,逐漸在社會中鑄就了“生活審美化”上揚的景觀,短視頻已經成為形構當代審美風貌、映現現實生活的重要手段。主流媒體短視頻制作品質也在媒體競爭中得到了突飛猛進的提升。主流媒體短視頻依托其形態優勢、內容優勢、受眾優勢和傳播優勢,積極投身到新時代中國美學精神的建構和傳播之中,努力成為中國人民記錄美好生活、傳播美麗中國、詮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藝術載體,使得短視頻擁有張揚中國文化、復現民族精神、實現國際傳播的創新力、感染力和傳播力。充滿活力的短視頻正成為傳播中國精神力量、展現中華文化精髓、映現新時代美好生活的重要媒介。
當今的短視頻作品找到了重意境、重神韻、重氣和、重情味的美學追求,完成了對中國傳統藝術精神和美學思想的歸附。例如央視新聞客戶端推出的短視頻《綠》,從中國古典詩詞中對“綠”的描摹開始,用大量意蘊悠長的詩詞和清麗優美的畫面配合敘事,呈現現實生活和生態治理中鮮活的“綠”。短視頻充分利用藝術賦能、文化賦能和文學性賦能,讓原初泥沙俱下的短視頻,變成了精品化的表達。再如對鄉村振興的描摹,對《詩畫中國》《古韻新聲》節目的切條傳播等,都是短視頻藝術化傳播的成功代表。借助短視頻這個全民性的平臺,傳統手工藝、民樂、戲曲、舞蹈等藝術形態得以更好地親近大眾、走近年輕人,讓傳統文化真正實現藝術熏陶、全民美育的目的。
立足于對現實中生活美、社會美和自然美的書寫,短視頻在繼承傳統美學精神的基礎上,正在涵養和傳遞新時代中國美學精神的內涵。短視頻用春風化雨的藝術浸潤大眾心靈,藝術性正成為視聽作品亮眼的高光......(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見《教育傳媒研究》2023年第5期,本刊已入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相關學術數據庫)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