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慧娟? 鄒佰峰
【內容摘要】網絡低俗文化作為網絡文化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種異化形態,本質上是社會文化的一種失范。網絡低俗文化主要表現在網絡肆意惡搞、網絡暴力、網絡色情、網絡謠言等方面,嚴重影響到互聯網的生態環境,影響著大學生價值觀養成。有效解決網絡低俗文化對大學生價值觀養成產生的負面影響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通過營造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新風尚、加強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建設、提高大學生自我約束能力、健全網絡文化治理主體多元化機制等路徑,有利于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健康發展保駕護航,為大學生的價值觀養成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文化環境。
【關鍵詞】網絡低俗文化;大學生;價值觀養成
伴隨著我國網絡媒體的快速發展,網絡信息傳播速度進一步加快,網絡文化成為當前社會發展的主流趨勢,逐漸占據人們日常生活、學習和工作的方方面面,給人們帶來了許多便利。作為以網絡物質創造發展為基礎的網絡精神創造,網絡文化更是一把雙刃劍,在互聯網這個紛繁復雜大環境下生成的網絡文化不免會滋生不健康、不文明現象,所以網絡文化在給人們帶來精神愉悅的同時,也傳遞了一些消極負面的內容,這些消極負面內容就是網絡低俗文化的表現。大學生正處于價值觀養成的關鍵階段,需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引導,而網絡低俗文化完全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方向相背離,不利于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更不利于社會文化的蓬勃發展。在國家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今天,抵御網絡低俗文化對大學生價值觀養成的負面影響顯得尤為迫切。
一、網絡低俗文化的一般表現網絡低俗文化作為網絡亞文化的組成部分,正以多樣化的表現形式在互聯網飛速傳播。網絡低俗文化的日益常態化已經嚴重影響到互聯網的生態環境,影響著大學生價值觀養成。一般來說,網絡低俗文化主要表現為網絡惡搞、網絡暴力、網絡色情、網絡謠言等類型,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實踐中滋生蔓延。
(一)網絡惡搞
網絡惡搞文化主要是指將一些主題嚴肅的情節重新解構,構建具有喜劇效果或諷刺效果的胡鬧娛樂文化,其本質就是打亂正常的邏輯思維和價值觀念,以夸張、搞怪、諷刺等風格來反映現實問題,表達自己的內心需求。惡搞是當代流行文化中十分常見的一種現象,最普遍的形式就是將一些已經成形的話題或情節等,通過二次改編,以突破傳統的方式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網絡惡搞文化的流行與當今社會主流文化傳遞真善美、弘揚正能量的價值倫理背道而馳,它凸顯的更多是網絡時代的文化空虛與低迷。網絡惡搞文化在供人們消遣娛樂的過程中也暴露出各種失真失德失范等現象,給人們帶來精神快感的同時也在侵蝕著整個網絡空間的文化生活,逐漸走向“負文化”的深淵。對主流價值的顛覆與扭曲在網絡世界隨處可見,眾多知名文集、畫作、歌曲被隨意改編,紅色經典作品被粗俗化,名人名著被惡意調侃,這種種現象表明,網絡惡搞文化已經愈演愈烈,這種對名人、名事、名物進行拼湊、割裂、顛覆的現象,是對受眾的極大誤導。在金錢為主要追求的網絡時代下,網絡惡搞文化逐漸變得庸俗、低俗、媚俗,不斷突破法律道德底線,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價值觀念受到了很大的沖擊。
(二)網絡暴力
網絡暴力文化是暴力文化在互聯網的衍生和發展,它不同于現實生活中雙方甚至多方動手動腳、拳打腳踢、血肉相搏的暴力行為,而是利用互聯網這個虛擬的網絡平臺,在網上發表具有攻擊性、侮辱性的不當言論進行人身攻擊,嚴重影響他人的正常生活,更有甚者將他人隱私公布于眾,嚴重侵犯其隱私權。這種以文字語言甚至圖畫形式的網絡暴力在網絡空間已經屢見不鮮了,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成為網絡暴力的始作俑者或者受害者,對于成長關鍵期、價值觀養成重要階段的大學生而言,網絡暴力嚴重影響了其道德價值觀的養成。紛繁復雜的網絡空間充斥著各種各樣的網絡暴力事件,原本符合常理、符合道德的價值觀念在網絡暴力的影響下被扭曲,過于堅持和偏向某一方的觀點,不允許有不同觀點的侵入,堅決不承認錯誤所在。網絡暴力正肆無忌憚地以其特有的方式擾亂著網絡空間秩序、破壞著網絡生態環境,整治網絡暴力文化刻不容緩。在這個虛擬的網絡世界中,每個人都可以自由隨意地發表言論,不像現實生活中有太多的規制,言論的隨意性和不真實性也大大增加,隨處可見的低俗話語和自以為是的謾罵充斥著整個網絡空間。網絡暴力文化雖然滿足了人們情緒宣泄的需求,但是這種情緒所產生的負能量對社會的影響是十分嚴重的。不管是“上海女孩找外賣員為父親送菜遭網曝事件”“杭州取快遞女子被造謠出軌案”,還是“尋親男孩劉學州事件”,這種種現象無一不表明,“暗鍵傷人”讓人防不勝防。隨著網絡暴力問題的愈加凸顯,其造成的行為后果也越來越嚴重,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下一個受害者......(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見《教育傳媒研究》2023年第5期,本刊已入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相關學術數據庫)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思想及當代啟示研究”(項目編號:17BKS154);東北林業大學教育教學改革項目“紅色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有效途徑研究”(項目編號:DGY2021-61)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姜慧娟系東北林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鄒佰峰系東北林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