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 CiteSpace 軟件的文獻分析
禹建強? 李曉舒? 焦思雨
【內容摘要】本文運用 CiteSpace 軟件,分析了 WOS 及 CNKI 數據庫中收錄的關于“網絡媒介素養”的期刊論文,通過對國內外相關文獻主題、關鍵詞及 2016-2020 年研究變遷的分析和對比發現:網絡媒介素養研究的主題呈現多樣化,“社交媒體”“數字化”逐漸凸顯,且“健康素養”一直是重要的研究分支;研究對象多元化,“數字原住民”備受關注;國內網絡媒介素養研究體現出中國特色;最后,對網絡媒介素養的研究趨勢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網絡素養;網絡媒介素養;數字原住民;電子健康素養;社交媒體
網絡素養的概念最早是 Mc Clure 在 1994 年提出的。他認為,網絡素養包括知識和技能兩個方面,網絡素養將成為幫助公民高效、高產地開展個人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技能。對網絡素養概念的界定和演進,學者的看法各不相同,在互聯網不斷發展和普及的背景下,網絡素養的內涵也不斷豐富。2005 年 Walker 提出,網絡素養意味著將用戶與他人的表達連接起來,同時邀請他人發表意見。 2013 年 Howard Rheingold 以“Netsmart”一詞定義網絡素養,他認為,素養是技能和社交能力的結合,注意力、垃圾識別、參與、協作、網絡智慧人是網絡素養的五個組成部分。在厘清概念的同時,喻國明、趙睿提出,對于網絡素養的內涵存在幾個較為明顯的表達取向——網絡素養是一種基于媒介素養、數字素養、信息素養等,再疊加社會性、交互性、開放性等網絡特質,最終構成的一個相對獨立的概念范疇,構成了網絡素養研究的基本框架,如今的網絡素養研究應該是包含媒介素養研究、信息素養研究、數字素養研究的一種宏觀的研究邏輯。因此,在網絡滲透程度加深、媒介渠道日趨多元化的時代,學界和業界共同關注網絡媒介素養具有積極的學術意義和現實意義。需要說明的是,下文網絡媒介素養的相關文獻均是在網絡素養文獻的基礎上,進一步的檢索分析。
一、數據來源(一)外文文獻本研究外文文獻選擇以 Web of Science 核心數據集作為檢索數據庫,以“TS=(Network Literacy)or(InternetLiteracy)or(Cyber Literacy)or(Online Literacy)or(NetLiteracy)”為檢索式,選擇“Article”文獻類型進行精簡和篩選,共得到外文文獻 5731 篇,檢索時間為 2020年 11 月 25 日,文獻的時間跨度為 1990 年至 2020 年。在網絡素養文獻的基礎上,進一步選取媒介素養的相關文獻進行分析。外文文獻選擇仍以 Web ofScience 核心數據集作為檢索數據庫,以“(TS=Network or TS=Internet or TS=Online or TS=Net or TS=Cyber orTS=Web)and TS=Media literacy” 為 檢 索 式, 選 擇“Article”文獻類型進行精簡和篩選,共得到外文文獻 1287 篇,檢索時間為 2020 年 11 月 25 日,文獻的時間跨度為 1993 年至 2020 年。
(二)中文文獻本研究中文文獻選擇以中國知網所建立的期刊論文數據庫作為檢索數據庫,以主題網絡素養為檢索式,選擇中文學術期刊并進行精簡和篩選,共得到文獻 1236 篇,檢索時間為 2020 年 11 月 25 日,文獻的時間跨度為 2000 年至 2020 年。
在網絡素養文獻的基礎上,進一步選取與媒介素養的相關文獻進行分析,即以主題網絡素養、網絡素養和媒介素養為檢索式在中國知網平臺進行檢索,選取中文的學術期刊,經過去重和篩選,得到文獻 131篇,檢索時間為 2020 年 11 月 25 日,文獻的時間跨度為 2004 年至 2020 年。
以上文獻分析均使用 Cite Space5.6.R5 軟件。
二、國內外文獻分布基本情況
(一)外文文獻WOS 中以“網絡素養”為主題進行搜索,從發文數量趨勢圖來看,2011 年至 2020 年十年間,相關文獻占總量 75% 以上。從文獻的研究方向來看,教育教學研究(Education & EducationalResearch) 的 文 獻 最 多(1369 篇), 占 研 究 領 域總 發 文 量 的 23.9%; 其 次 分 別 是 情 報 學 圖 書 館 學(Information Science Library Science)、 公 共 環 境 職業衛生(Public Environmental Occupational Health)、健康科學服務(Health Care Sciences Services)和心理學(Psychology)......(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見《教育傳媒研究》2023年第5期,本刊已入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相關學術數據庫)
作者禹建強系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曉舒系北京市委宣傳部新聞輿情中心輿情研究員;焦思雨系人民日報社地方部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