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楚新? 許可
【內容摘要】全媒體傳播體系作為傳媒行業發展的時代命題,面臨著發展不均衡、創新性不足、協同效果差等現實困境。為了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實現全媒體傳播體系的建設目標,本文提出,主流媒體應通過價值引導、縱向貫通、橫向打通進行戰略層面上的系統布局,同時在具體創新路徑上以協同策略為重點,實現共建共享、統籌協調與跨界融合,推動全媒體傳播體系向全媒體傳播格局、全媒體傳播生態轉型。
【關鍵詞】全媒體傳播體系;媒體深度融合;協同策略
當前,數字化、智能化的傳媒生態趨勢不斷加強,媒體深度融合成為主流媒體轉型創新的必經之路。在政策導向、技術賦能與媒體自身戰略轉型的多重因素疊加下,媒體深度融合的目標是建設全媒體傳播體系。2019 年,習近平總書記對全媒體傳播體系有過重要論述,他曾提出全媒體傳播體系的特征是“資源集約、結構合理、差異發展、協同高效”①;2020 年 9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建設“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新管理為保障”②的全媒體傳播體系。我國的媒體融合發展由此開啟了以建設全媒體傳播體系為目標和方向的重要階段。特別是黨的二十大報告,更是將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作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重要舉措,主流輿論新格局的塑造、數字媒體時代的智能化轉型、主流媒體體制機制創新等都需要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面對網絡平臺崛起、技術快速迭代、產業發展變遷、社會結構變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全媒體傳播體系更需要以戰略眼光、整體思維開展系統布局和協同推進。
一、發展背景:全媒體傳播系統建設的現實困境
從我國傳媒生態整體情況而言,全媒體傳播體系正適應當前媒體深度融合的戰略定位和發展愿景。當前我國的全媒體傳播體系處在政策導向、框架搭建向縱深推進、創新賦能的轉型期,整體而言,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依然存在著現實困境與發展難題,需要厘清難點、消除阻礙、打破隔閡,才能為實現傳媒現代化轉型提供路徑。
(一)傳媒行業生態發展的不均衡性
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強調的是“全媒體”,即“四全媒體”視角下主流媒體發展的全面突破和整體創新。在傳統意義上,“全媒體”被理解為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內容互動、渠道融合、技術交互等結構性融合。但數字媒體時代,“全媒體”不再局限于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而將全媒體結構范圍拓展到各類平臺、各類技術及各類主體。“全媒體”需要全部過程整合、全部信息融合、全部成員參與、全部效果反饋的“四全媒體”生態結構與傳播模態。對比來看,傳統意義上的“全媒體”只是全媒體傳統體系建設中的一個方向。特別是結合到傳媒行業發展的現實生態,目前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最突出的問題是發展的不均衡性,不均衡性表現在媒體深度融合的多種面向。首先是不同媒介形態發展的不均衡性,紙質媒體、電視、廣播、網站等傳統媒體的技術架構、傳播形式和內容特征已經與網絡平臺、社交媒體、移動媒體、數字聚合平臺等存在明顯的差距,這便是新舊媒介形態發展的不均衡性;其次是不同層級媒體組織的不均衡性,即我國四級媒體發展存在著差異性,中央級媒體擁有技術、資金、人力等優勢,初步建構起傳播體系的框架組織結構,但省級、市級、縣級媒體則仍需要解決體制機制、傳播手段、技術支持等關鍵核心要素,不同層級媒體的發展步伐不一致;再次是不同空間區域媒體組織的不均衡性,這也表現在不同地域的媒體差距和不同空間的媒體差距,一是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同的區域其媒體發展存在差距,二是從空間結構看主流媒體與網絡平臺存在發展差異。全媒體傳播體系強調的是全面、系統、立體,不均衡性的發展結構和現實情況是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過程中首先要破除的關鍵難題......(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見《教育傳媒研究》2023年第5期,本刊已入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相關學術數據庫)
本文系中宣部大調研課題“推動新時代宣傳思想工作高質量發展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黃楚新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數字媒體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許可系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講師、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