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正榮
關于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我們需要探討三個問題。
第一,全媒體傳播體系這個概念是如何發展而來的?全媒體這一概念其實不是由學術界提出并生發開來的,而是由媒體與傳播業界創造出的實踐而推動形成的,并且更多是由我國的媒體實踐創生出的一個概念。應該說具有原生性、原創性,既具有在地性,也具有普遍性。
全媒體傳播體系概念也是演進發展而來的。簡單地說,基本經歷了從現代傳播體系到媒體融合,到新型主流媒體,再到全媒體傳播體系的過程。
2014 年 8 月 18 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在第四次會議上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作為中央關于媒體融合的首個指導性文件,該《意見》提出:“著力打造一批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建成幾家擁有強大實力和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的新型媒體集團,形成立體多樣、融合發展的現代傳播體系?!?/p>
2016 年 2 月 19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進一步闡述了媒體融合實踐的未來發展方向,指出媒體融合應當以建設新型主流媒體為目標。
2019 年 1 月 25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人民日報社舉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中深刻分析了近年來媒體融合發展所面臨的問題,指出:“要統籌處理好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中央媒體和地方媒體、主流媒體和商業平臺、大眾化媒體和專業性媒體的關系,形成資源集約、結構合理、差異發展、協同高效的全媒體傳播體系?!蓖瑫r提出了全媒體就是“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的“四全媒體”的界定。
2020 年 6 月 30 日,中共中央審議通過的《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成為指導媒體融合的最新綱領性文件,提出“建立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新管理為保障的全媒體傳播體系”。
2022 年 10 月 16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推動形成良好網絡生態。”同時強調“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完善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的基層治理平臺”等。
將圍繞宣傳思想工作、新聞媒體實踐等最終目標聚焦到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上,是認識的進步,更是實踐的必要。
第二,何謂全媒體傳播體系?這一概念是秉持系統思維和系統科學的原則而提出并發展的,體系非單一要素構成。習近平總書記在 2019 年 1 月 25 日于人民日報社舉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中指出:“要統籌處理好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中央媒體和地方媒體、主流媒體和商業平臺、大眾化媒體和專業性媒體的關系,形成資源集約、結構合理、差異發展、協同高效的全媒體傳播體系。”這其實正是對全媒體傳播體系的構成要項、功能、屬性、特性進行的科學說明和界定。
全媒體傳播體系是多個構成要項的集合。既包括縱向構成和橫向構成,如縱向的中央媒體和地方媒體,橫向的主流媒體和商業平臺,也包括歷時構成和共時構成,如歷時的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共時的大眾化媒體和專業媒體。全媒體傳播體系是內部要素與外部要素的集合。內部要素是指全媒體傳播體系內部所有要素相互作用而發揮功能的各種條件構成,如生產、傳播流程以及機制等;外部要素是指影響全媒體傳播體系實現功能的各種條件構成,如政務、服務、商務系統的接入等。也就是說,全媒體傳播體系既具有自組織性,也具有他組織性。
全媒體傳播體系是宏觀系統與微觀系統的集合。宏觀系統是指全媒體傳播體系需要建設成為中央、省、地市、縣四級聯動協同的體系;微觀體系是指各級各類傳播機構自身的體系性建設,包括平臺再造、流程優化、組織重構等。
按照這樣的界定與理解,無論宏觀微觀、功能屬性,最終建設成功的全媒體傳播體系都應該是資源集約、結構合理、差異發展、協同高效的。資源集約是指內外部、數實等各種資源集成與配置;結構合理是指內部機制、外部體制,事業、產業、機構等功能有效;差異發展是指不同屬性、功能、定位全媒體的發展路徑有別;協同高效是指各級各類全媒體能夠系統協同、效能突出地共生。
為何要加快建設全媒體傳播體系?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推動形成良好網絡生態”“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完善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的基層治理平臺”。
建設全媒體傳播體系就是要提升智能網絡社會的關鍵能力——信息通達與服務能力,從而提高整個社會治理能力,最終賦能中國式現代化。(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見《教育傳媒研究》2023年第5期,本刊已入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相關學術數據庫)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