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利剛? 方曉田
【內容摘要】隨著新媒體技術尤其人工智能技術的迅猛發展,我們業已身處“后喻文化”時代,教育教學的價值僅囿 于知識積累的“前喻文化”時代已過,“ChatGTP”的出現讓我們更加清楚地認識到了這一點。傳媒教育教學的社會 實踐性特別強,直接面對著“后喻文化”時代的挑戰,而應對這種挑戰的最根本方式是探索并找到既能夠提升教師創 新實踐能力又能夠培養具有創新實踐能力的傳媒人才的有效模式。本文認為,伴隨式教學實踐模式,朝向傳媒本身, 以“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為旨歸,深度融合了以“教”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和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能夠為教師 和學生應對“后喻文化”時代的挑戰提供一定程度的幫助。
【關鍵詞】后喻文化;傳媒教育;人才培養;創新能力;伴隨式教學實踐模式
21 世紀以來,隨著新媒體技術特別是人工智能 技術的迅猛發展,“后喻文化”這一概念在探究傳 媒教育教學問題時再被提及尤為重要。這一概念是 由美國人類學家瑪格麗特 ? 米德在《文化與承諾: 一項有關代溝問題的研究》一書中提出的,她把人 類文化分為三種類型:“前喻文化,是指晚輩主要 向長輩學習;并喻文化,是指晚輩和長輩的學習都 發生在同輩人之間;而后喻文化,則是指長輩反過 來向晚輩學習。”在當今的傳媒教育教學中,當學 生拿著智能手機,刷著短視頻、微博、bilibili,玩著 醒圖、剪映、Photoshop 等具有智能功能的軟件,還 時不時翻墻去推特、Facebook、YouTube、ChatGPT 的時候,一部分教師還在拿著書本備課、從電視、 報紙新聞中找案例。當學生給老師介紹一些學習網 站和 App 等智媒化資源時,顯然我們已經身處“后 喻文化”時代了。我們熟悉的學校是“前喻文化” 時代的產物,進入“后喻文化”時代后,特別是我 們傳媒教育教學領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因為在教 師和學生同時使用新媒體技術時,顯然學生學習得 更快,這就倒逼我們教師更要加快學習的步伐。傳 媒教育教學的實踐性特別強,甚為符合新文科建設 的理念,特別強調學科融合與新媒體技術的應用, 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是傳媒教育教學的根本任務。 因此,這就要求我們的傳媒教育在理論、教學層面 不斷地進行探索和創新。
一、提升理論研究、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 的融合度
(一)傳媒教育教學實踐中存在“三脫鉤”現象
長期以來,我們的傳媒教育存在“兩脫離”現象。 吳廷俊、王大麗曾指出,當下中國新聞教育存在嚴重 的“兩脫離”,一方面脫離新聞實踐,另一方面脫離 信息時代。事實上,新聞教育中的“兩脫離”不是 傳媒教育領域中的個別現象,而諸如廣播電視編導、 播音主持、廣告、影視與戲劇等整個傳媒教育領域都 存在“兩脫離”現象。當然,也有個別學校的個別專 業在實踐方面是做得好的,不過,個別不能代表整體。 張小琴和陳昌鳳總結了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 實踐教學模式,即“清新傳媒模式”。清華大學新 聞與傳播學院之所以進行傳媒教育教學的實踐改革, 與“后喻文化”時代尤其是 21 世紀之后,新的媒體 形式不斷出現,對他們的新聞教育提出了諸多挑戰緊 密相關。畢竟,隨著技術飛速發展,即使是清華大 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教育教學也面臨前述“兩脫離” 危險。 從具身觀察與體認的視角來說,筆者長期從事 廣播電視編導、播音主持、廣告、新聞、影視等專 業教學,對其中的“兩脫離”深有感觸。筆者講授 的《廣播電視概論》這門課程,目前最為權威的教材, 還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廣 播電視概論》,可以說其中的許多內容已經跟不上社會發展的需要了,因為像喜馬拉雅、愛奇藝視頻、 微信短視頻等都不在這本教材所涉范圍之內,但顯 而易見的事實是,這些新型的媒體樣態已然正在擠 兌我們傳統的廣播電視,正在或業已成為了主流......
(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見《教育傳媒研究》2023年第4期,本刊已入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相關學術數據庫)
本文系四川外國語大學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體認 +’時代傳媒人才培養的混合學習模式實踐研究”(項目編號:JY2296231)、 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中國電影中紅色文化的符號學研究”(項目編號:21BXW093)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