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茜草? 李本乾
【內容摘要】新媒介技術的廣泛應用引發了傳媒產業結構的巨大變化,泛化與分化、極化與深化成為新傳媒產業結構 的關鍵性特點,其對人才需求也發生了結構性變化。本文結合傳媒產業的結構變化、人才需求和傳媒教育的供給結構進行分析,認為供需的結構性偏離亟須傳播學教育界進行結構變革,并從戰略方向、知識結構、能力結構等方面討論了未來傳播學教育的變革方向。
【關鍵詞】傳媒產業;結構升級;傳播教育;高概念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擴散與應用,新興媒體層出不窮,電腦、手機、平板與智能設備等硬件建 構了多元新媒介傳播介質,社交、瀏覽器、搜索、視頻、直播、短視頻等移動應用形成了多元新媒介分發渠道。傳媒產業結構已演化成為新舊媒體并存的多元、復雜、動態結構,新媒體技術不斷創新, 新舊更迭迅速,新興媒體不斷更新媒介市場,昨日的“新”媒介可能在短時間內就變成了“舊”媒介。 傳媒產業結構的動態演化不僅改變了產業人才需求 的結構,同時也對傳媒教育的人才培養類型、規格和層次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傳媒教育面臨結構 性的變革挑戰。
一、傳媒產業演化與人才需求升級
(一)傳媒產業的邊界泛化與結構再分化
1.邊界泛化數字技術將文字、圖像、視頻等不同信息形式 轉變為共同的數字基礎(比特化),而互聯網傳輸 技術將專用的數據傳送平臺轉變為非專用平臺,技術方面的融合使不同媒介形成了共同的可轉換的技術基礎,并使得不同媒介間的邊界逐漸趨于模糊。 在技術創新背景下傳統媒體邊界逐漸模糊化,原有的時間、空間、數量和質量的邊界被打破,原來的 媒體分類標志失去效力。互聯網已成為一切媒介的 媒介,傳媒早已實現“傳媒物質”與“傳媒信息”的分離,已不再僅限與報紙、電視、期刊、電臺等 捆綁固化的專門媒介,依賴于互聯網傳輸的各種形 式的內容產品視頻、文字新聞、數字電臺、播客、社交、短視頻等不斷更新迭代,“萬物皆媒”一語 足以詮釋傳媒產業邊界模糊化的趨勢。與此同時, 人才需求的市場主體已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專門人才流向專門機構的固化路徑已逐步衰落,各類企事業單位均面臨互聯 網環境下的自我傳播挑戰,其對新媒體傳播人才的 需求正在急劇增長,據有關調查發現,傳統的電視臺、報社等事業單位已不再是傳媒專業畢業生的最主要就業渠道,互聯網、電子商務、教育和計算機領域僅占崗位招聘的 0.25%,民營企業已成為新媒 介傳媒人才的最大需求方,其中中小企業更是招聘 的主力軍,占比近八成。
2. 結構的再分化根據三次產業劃分,長期以來傳媒產業被劃分為第三產業,而在此基礎上細分為報刊、圖書、電 視、電影、網絡視頻等。這種產業細分采取的是“同質性”原則,強調每一個細分產業是采用高度專業 性、非替代性技術手段和生產流程進行生產的,通過獨特的價值鏈條提供服務的,每個產業均有特定 的標準和進入門檻。然而在互聯網、通信技術的融 合性發展中,原有的媒介技術分類標準面臨瓦解, 傳統媒介的技術邊界被打破,互聯網以比特化的信息技術采集和生產各種形式的媒介信息(包括將報 紙、電視等傳統媒體信息轉變為其內容),以無所不在的通用網絡平臺將無限量、多形式的媒介信息 傳輸給通用的電腦化的接收終端,受眾隨時隨地借 助電腦終端接收信息并進行雙向的交流。
當傳媒信息的傳輸平臺實現通用化,傳媒產業 體系實質就演化成為內容與平臺兩大結構,內容產業 以數字化的信息內容生產為主,整合了各類形式的信 息符號,平臺主要涉及信息流渠道,整合了各類傳統的傳播介質,實現了通用化的傳播渠道和分發機制。 從符號類別和介質差異的傳統產業類別,演化為基于 流程的內容生產與分發結構,將顛覆傳媒產業的全鏈 條思維,轉向專業化分工的專業化思維,并且在內容 產業和平臺產業結構兩者的運作邏輯呈現巨大差異, 傳媒教育模式與理念面臨巨大挑戰......
(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見《教育傳媒研究》2023年第4期,本刊已入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相關學術數據庫)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社交媒體時代我國福利輿情的突變演化機理與防控對策研究”(項目編號:20BXW076)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