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書樂
【內容摘要】本文基于清華大學創新性課程“中韓對話”8 年的教學經驗,總結這一跨國融合式課程在課程技術手段 和課程教學內容與方式等方面的創新,闡釋課程如何面對網絡音視頻連接的技術挑戰,通過多屏的現場操作優化交流的現場感,營造有沉浸感的互動空間,以及如何整合資源、構建全球本土化課堂、促進多元文化碰撞。以期進一步完 善跨國融合式課堂,推動跨文化傳播。
【關鍵詞】傳媒教育;跨文化傳播;融合式課程;跨國課程;人類命運共同體
一、“中韓對話”:一門創新性跨國融合式課程
清華大學跨文化傳播課程“中韓對話”(Global Communication Cross-cultural Explorations in East Asia) 創辦于2012年,在清華大學本校學生線下選課的同時, 引入海外高校學生在線同上一門課。兩校師生每周一 次視頻連線,以英文為主要授課與學習語言,通過多屏進行線下、線上的融合式互動。
這門課程起源于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與韓國首爾國立大學亞洲中心的合作,每年開設一次,每次 有 20 名以內的清華大學學生和 30 名左右的首爾國立 大學學生選課。因清華大學與首爾國立大學均重視國 際化辦學,兩校有大量國際生和國際交換生就讀,因此“中韓對話”歷年選課學生的國籍不僅包括中國和 韓國,還有英國、美國、加拿大、德國、荷蘭等,是名符其實的跨國融合式創新課程。
本課程因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教學技術手段 上的創新,成為一門特色課程,得到學生的好評,也 迎來了很多高光時刻。大韓民國兩位前駐華大使權寧 世先生和盧英敏先生均應邀來訪清華大學的課堂,給同學們授課。盧英敏先生表示,這兩所高校分別是中、 韓兩國最為頂尖的大學,培養出了很多杰出人才,能 夠搭建起這樣的合作課堂,促進相互交流,具有現實 意義和推廣價值。
新華網曾經對該課程進行過題為《“中韓對話” 課程讓跨文化溝通零距離》的特寫報道,認為“一場 遠程視頻連線將中韓兩國高校學子的溝通距離縮短 為零”。該課程在 2017年教育部組織的清華大學本 科教學評估中獲得好評。兩位國際專家——美國 UC 伯克利前校長杜寧凱和英國倫敦大學教育研究院的院長麥卡洛克選中該課,進行了聽課,隨后對該課程的內容和形式予以了充分的肯定。這一課程形式中的諸多元素也隨后在清華大學的其他課程創新和設計中得 到了應用。
近年來,各大高校的傳媒教育均銳意創新,如中 國傳媒大學通過在課堂上講好中國故事,讓來華留學 的外國學生親身感受中國故事,完成有效的跨文化傳播。也有學者分析了他山之石——弗吉尼亞大學的媒 介研究教學,對其實踐進行實地考察,闡明其以泛媒介、 媒介實踐與全球媒介觀開展教學設計的經驗。更有學 者提出,新文科背景下,“跨界”是核心理念,“融通” 是一種人才培養的路徑。
本文作者是該課程中任教時間最長的中方責任導師,基于該課程 8 年的教學經驗,旨在通過本文對該創新性課程的多年實踐心得加以分析,總結這一創新 性教學方式的優點與經驗,包括如何整合各類資源、 如何構建全球本土化課堂、如何促進多元文化碰撞, 也將分析這類課堂在技術上的挑戰與難點,包括網絡、 音視頻連接的技術要素,以及如何通過多屏的現場操 作優化交流的現場感。希望這些經驗可以供高校同行參考,推動傳播教育的發展。
二、課程技術手段創新:營造有沉浸感的 互動空間 “中韓對話”課程旨在讓擁有不同文化歷史背景 的學生進行深入的溝通交流,加深對“他文化”的理 解,提升對自身文化的認識和反思能力,并培養跨文 化比較的研究能力和跨文化傳播的實踐能力。為達到 好的教學效果,就需要雙方學生能在課堂上進行有沉 浸感的互動。在一個通過連線實現課堂互聯的課程中,音視頻 如何流暢互通、學生如何進行有效的實時互動,成為需要攻克的重要技術難點。這也是這門課的創新首先需要突破的環節......
(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見《教育傳媒研究》2023年第4期,本刊已入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相關學術數據庫)
本文獲 2022 年清華大學“本科教育教學改革項目”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