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鈺
高質量新聞傳播教育之著力點 當代新聞傳播教育面臨嶄新的社會環境,突出體現在傳播成為當代人的元行為,傳播知識成為當代人的硬需求,而傳播活 動則成為社會治理的關鍵點。可以說,新聞傳播教育正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機遇時代,活躍的傳播實踐催生強烈的教育機遇, 與此同時,也處在一個日益緊迫的挑戰時代,如果學科固化、教育老化,那么新聞傳播教育就會被時代與實踐所遠離,成為自 說自話的小圈子。
新聞傳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要對外部環境的變化作出積極響應,緊密圍繞國際環境、技術環境等新特點,立足在學科獨特 性與自主性的建設上,持續加強新聞傳播教育的實踐性、硬核性與開放性。實踐性強調的是新聞傳播教育的能力導向,僅僅寫 論文式的學術導向是不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硬核性強調的是新聞傳播教育的知識體系,掌握了這些知識的新聞傳播人才能適 應時代的要求;開放性強調的是新聞傳播教育要與各行業和各學科發生聯系,借助當代社會傳播行為的“毛細血管”,實現新 聞傳播人才培養質量的全面提升。為此,要找準時代對新聞傳播人才能力提升的重點并以此為著力點來推動新聞傳播教育高質量發展。
著力點之一:如何提升社會認知能力?近現代新聞傳播活動作為一種社會公器,其核心任務是幫助公眾認知社會發展狀況, 推動社會的和諧與進步。換言之,能夠推動社會和諧與進步的新聞就是好的新聞,反之則是不好的新聞。在日益復雜的社會信 息環境與全民傳播環境中,新聞傳播教育應在新聞觀念上下功夫,特別是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指導,切實將“真實”與“積極” 作為核心新聞觀念教育學生,即所有的新聞傳播內容要依據事實,所有的新聞傳播水平高低要看其產生的社會效果。只有具備 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與方法論,才能切實提升新聞傳播者的社會認知能力,并進而引導社會認知。
著力點之二:如何提升人際溝通能力?新聞傳播活動的源頭是新聞事實的獲得,而新聞事實主要應源于新聞采訪、事實挖掘, 歷史上著名的新聞人都是以能夠深入事件現場,獲得一手新聞事實為基礎的。值得警惕的是,在互聯網環境中,越來越多的新 聞源來自網上而不是現場,這成為新聞失實的重要成因之一。與此同時,在“社恐”成為許多當代人特征的情況下,新聞采訪 成為艱難的行為。為此,在新聞傳播教育中,應該將新聞采訪作為基本功來培養,無論時代條件如何改變,交流手段如何改變, 與人溝通、善于采訪應是新聞人的硬核功夫。
著力點之三:如何提升創意敘事能力?新聞傳播活動的實質是傳遞信息,讓新聞信息為更多人所接收和接受,在當代信息 過載的環境中,如何讓新聞信息更加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公信力成為大的挑戰。所謂新聞行業的專業能力,突出體現在能夠 將真實的新聞事實以創意的新聞信息展現出來,提升敘事能力,或者說講故事的能力,成為最具關鍵度與顯示度的要求。在新 聞傳播教育中,要將文字寫作能力作為整個敘事能力的核心所在,而基于此的視覺內容制作能力也愈發重要。
著力點之四:如何提升技術使用能力?當代新聞傳播活動面臨的最強烈變化無疑是媒介技術的重大變化,互聯網技術、數 字技術特別是人工智能技術已經深刻地改變了包括新聞傳播活動在內的當代信息傳播活動。如果說傳統的人工智能技術還是在 單一領域展現確定性能力,發揮輔助性作用,實現演進式變化,去年底以來出現的以大模型技術為基礎的人工智能技術,已經 在多領域展現愈發出人意料的能力,并在文字內容、視覺內容、音樂內容等信息行業發揮替代性作用,實現顛覆式變化。為此, 新聞傳播教育必須密切盯住新技術的變化,不能做“鴕鳥”式的回避,而要積極響應新技術,使用新技術,實現新聞傳播實踐 教育成果的作品化、產品化、商品化,如此才能培養出新技術環境中的有效傳播者。
著力點之五:如何提升國際對話能力?國際傳播是當代中國發展中面臨的戰略性挑戰,也是當代中國新聞傳播教育必須著 力完成的重大任務。理解國際傳播不能是單向的、宣傳式的信息傳遞,而是基于不同立場、文化進行的雙向的、對話式的信息 交流。國際傳播人才不是簡單的懂外語的新聞人,而是懂世界的新聞人,這樣的新聞人了解全球圖景、知曉全球問題、具有全 球思維,因而是能與世界對話的人。在與世界對話中,要講好中國的中國故事,講好世界的中國故事,還要講好中國的世界故事。 新聞傳播教育要實現高質量發展,不能在學科內卷上使勁,而要更加關注嶄新的、宏大的、現實的問題,從政治、經濟、 社會等多視角而不僅是媒體視角理解新聞活動。如此,新聞傳播教育就會進入更加具有生命力與引導力的新境界。
(本文為文章截選,完整版請見《教育傳媒研究》2023年第3期,本刊已入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相關學術數據庫)
(作者系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新聞史學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