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英語講中國故事,顧名思義——選手們展示的既有耳熟能詳的故事,也有膾炙人口的古詩,這些都是中華文化絕佳的表達方式。






而在實際交流中,把它們中規中矩地說給外國人,就算大功告成了嗎?
貌似還差一點火候。
因為許多故事背后,還藏著許多同樣精彩的“花邊秘聞”,更利于聽眾的記憶,錯過了實在有點可惜。
那么,如何他們挖掘和講述出來呢?
下面,咱們就拿幾篇薦文來給大家拋磚引玉~
中西對比
想讓外國朋友把中國故事記得更瓷實,一個頗為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在中國故事和外國文化、歷史之間建立聯系。
比如,黃河就能與西方人熟悉尼羅河(Nile)對應上:它們對于當地文明古國而言,都是“母親河”。
A long, long time ago, our ancestors wanted a place to settle down. They found that the soil along the Yellow River was fertile, the climate was mild and that the river provided a a source of water. It was a place very suitable for growing crops, and so they settled down there, as the ancient Egyptians settled down along the Nile.
很久很久以前,我們的祖先想要找一個固定的居住地方,他們發現黃河邊上土壤肥沃、氣候溫和又有水源,很適合種植各種農作物,便在此定居下來,就像古埃及人沿尼羅河定居一樣。
——改編自《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基礎級)
有關黃河的一則日記
如此一來,黃河就被打上了“東方的尼羅河”這個標簽,其重要的歷史地位自然更容易被外國聽眾理解了。
建立文化關聯并不局限于找共通點,同樣還能“反其道而行之”,找一些對比鮮明的不同之處。
比如,我們介紹完了中秋,就可以聊聊中西方在“月文化”上的南轅北轍。
As an auspicious symbol in China, the moon has always been representative of family reunion. On the flip side, in western countires, it sometimes also represents the negative associations -- illusion, confusion, and deception.
在中國,月亮向來是個吉祥的符號,寓意闔家團圓。而在西方國家,它有時還帶著負面聯想,例如幻覺、迷惑以及欺騙。
正如我們通過“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淮北為枳”這句古話了解到一個可有可無的植物學知識那樣,很多時候,反差或對比也可以形成一種記憶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