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的成長是有階段性、規律性和個體差異性的,只有尊重孩子身心發展的內在規律,尊重每個孩子獨特的個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如果父母超越孩子的發展階段揠苗助長,或者一直把孩子當作長不大的兒童哄著教養,或者總是用“鄰居家的孩子”來攀比、要求自己的孩子,或者把自己沒有實現的夢想強加給孩子,都會違背孩子身心發展規律和個體差異。

父母不能把自己凌駕于孩子之上。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學會聽取孩子的意見,家庭事務盡可能多地與孩子協商,共同決策,共同遵守家庭規則。要學會保護孩子的隱私權,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被尊重的孩子,才會尊重別人,才會有更健康的人格。

家庭教育有自己的特點和規律,不能把家庭變成“第二學校”。家庭教育是生活教育,是人格教育,是通過父母自身榜樣的影響,讓父母與孩子共同成長,通過各種各樣的日常生活來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父母要精心設計家庭教育的內容與方法,讓孩子通過“潤物細無聲”的生活教育悄然成長。

家庭、學校、社會協同合作,三者是優勢互補,形成合力,共同助力孩子的健康成長。家庭教育不是教育的“孤島”,而是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一體化的“島鏈”,孩子人生成長的第一顆紐扣應該是在家庭,家長要承擔家庭教育的主體責任。

家庭教育理念比方法更重要。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是幸福比成功重要,成人比成才重要。幸福是人成長的最高目的,即找到人生的意義和生活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