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1
用微信群發通知所引發的一些討論,涉及到了家庭和學校的邊界問題。從學校的立場來看,我們應該反思什么是教育,學習的主體是誰。教育是有意識地引導個體的社會化和社會的個性化的過程,其中非常重要的環節是激發孩子的內驅力、培養孩子的自主管理能力。如果老師通過微信群發通知給家長,孩子作業是什么、要準備什么學習用品等等,家長知道了去準備,但在這個過程中教育過程中最重要的主體——孩子卻被剝奪了成長的機會。孩子在學校生活的所有過程都是學習的過程,不僅是在課堂上,學會記錄作業、溝通、自己對自己的事情負責,這些都很關鍵。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應該更多的是讓孩子承擔起來,而不是只為了簡單方便而忽視了孩子的成長。
觀點2
家長要好好的去考慮一下,該如何處理與孩子間的關系,到底是不是真的了解孩子,有沒有真正的蹲下身來聽一聽孩子們在想什么,他們真正喜歡什么,他們想要做什么,想成長為什么樣的人。很多家長會說,我的孩子我還不了解?其實真的不一定,有不少家長了解的是自以為地了解,比較片面的關注孩子,跟孩子沒有形成充分、密切的情感聯系,每天生活在一起,但精神上交流并不多。我們看見比較惡性的一些事件,很多時候是因為家長沒有真正成為孩子背后非常安全的、毫無條件的可以支持孩子成長的港灣,沒有抓住生活中的契機給孩子帶來積極向上的引領和支持,很可惜。
觀點3
內驅力特別重要,一般學校教育質量好,通常家校共育做得好,老師帶這個班孩子的精神面貌好、成績優秀,一定是激發了孩子學習的內驅力,家長也是這樣,一個孩子成長的非常健康,也是因為家長跟孩子形成了良好的親子關系,家長幫助孩子找到了能夠激發其興趣和持續投入的熱情的事情。教育沒有真正的放養,教育的契機、智慧都埋藏在生活當中的很多細節里面,而不是強加的。家長如果能夠找到激發孩子內驅力的一些點,孩子自然會成長起來。一個全面發展的孩子,他的成績不會差,但如果只看重學習成績,忘記了比好成績更重要的是一個健全的人格,是良好的社會適應性,是非常積極向上的價值觀,那這個成績是得不償失的。
觀點4
教育的使命是:家庭、學校、社區乃至國家,作為一個整體,盡一切可能確保孩子經歷他們的個性和優勢所需要的經歷,達到他們的潛能。教育的使命,從培養孩子的自我意識、自治和獨立開始。成人永遠比成才更重要,最好的教育是幫助孩子成為他自己,把他本來應有的潛能發揮出來。
觀點5
家長的教育作用有三個:教育規劃(首要職能)、選擇教育機構和家校溝通、家庭陪伴和教育。家庭教育以廣義的家庭生活教育為底色,但是不再將家庭生活教育(盡管非常非常重要)作為家長教育責任的唯一內容,而是圍繞于提供兒童所需要的發展經歷,將家庭作為孩子家庭內外各種教育影響的一個樞紐,做好“中心調度員”。
觀點6
"強化性養育"和"權威性養育"相結合,是比較理想的家庭教養方式。但是,任何"極端化"的強化性教養,都會帶來巨大的負面作用,而且負面作用具有潛在性,要在兒童成人后逐漸顯現。這應當引起家長的高度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