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精彩觀點分享
專家觀點一
面對育兒焦慮,首先家長一定要學習新的知識、自我成長。第一種是學習各種育兒知識、學會甄別和學以致用;第二種是和孩子一起在實踐中共同成長。
其次,家長們在評判孩子成長的標準上,不妨更多元些、包容度更大一點。另外,家長不要過于糾結孩子分數。要從小培養孩子提高抗逆力,心理彈性和韌性增強了,從長遠看, 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發展。
最后,父母應該始終與孩子保持良性互動,堅持成為與他們并肩而行的朋友,并不斷擴大這種親子溝通的累積效應。
專家觀點二
如果目標過高而沒有方法達到時必然會焦慮。家長常提的“努力”“專注”“高效率”等要求其實都是中小學階段的能力培養目標。如果將這些能力培養目標當成要求簡單粗暴地提給孩子,孩子做不到時,家長和孩子都會陷入焦慮和無助中。所以我們在教育中要做的是幫助孩子有效地達成目標。
一是把目標合理化。將目標降到與孩子的當前水平和發展水平相匹配,根據兒童的心理發展特點和學習能力水平,通過行為觀察記錄調整每一周的行為目標。
二是建立能力方法體系。幫助家長了解孩子的認知困境和能力困境,能夠看到孩子的難,獲得方法以幫助孩子達成發展目標。當要求孩子別馬虎或認真而孩子做不到時,要用成長性思維搭建“認真檢查”的方法體系。
總結:家長的認知復雜性能夠預測焦慮水平,認知復雜性越高越能理解孩子學習困境的諸多因素,為孩子搭建合適成長臺階,從而更少焦慮,獲得更多力量。
專家觀點三
既要教兒童學會謀生本領,又不要太功利主義。應理解AI時代,人生變得越發“不連續性”, 應學“目標”和"策略"的區分。
現在校園里有許多"A型學生",所謂"A型學生",是指傳統觀念中那些“好學生”,他們成績總是能得“A”,但是走出校園后卻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X型學生“則與之不同,他們的成績并不一定拔尖,但愿意承擔創新風險,勇于嘗試新鮮事物。未來社會則更需要"X型學生"。
專家觀點四
什么是"有機教育",在我看來,即順天時、適童心、不催熟、不"雞娃",讓每個兒童按照其天性發展。每個孩子有他自己生長節奏,有的發展快點,有的慢點,但最終大多會"開花結果"。父母不要焦慮,應靜下心來陪伴孩子,在陪伴過程中發現孩子某種興趣,然后因勢利導地提供支持。
專家觀點五
家校社協同育人的核心是育人,我們要明白我們要培育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要做到三點:
1.關注孩子的終身發展。我們要培養的不是大學生,當今社會不是上了大學就有好的工作好的未來;我們要培養的是能夠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的人,能夠適應未來并創造未來的人。
2.尊重孩子的主體性。我們不是雕刻家,不是畫家,不是木匠,而是園丁,既要靜待花開,又要松土、施肥、灌溉、減枝,抓住成長關鍵期,給予最好的環境支持。
3.注重孩子價值觀的塑造。三十年前與今天對于“好工作”“好生活”的價值判斷不同,以往可以為了物質生活而努力,但今天人們會更關注人生意義,關注自我成長。教育中要注重知識和行為下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