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師范大學認真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按照教育部《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要求,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發揮學科優勢,從課程教學、學科建設和校園文化三個方面,加強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育人工作,著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聚焦課程教學,提升學生文化素養。打造文化類通識課程,專門設置“經典研讀與文化傳承”模塊,每學年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約70門次,吸引學生選課約3500人次。發掘院系專業課程育人資源,倡導人文社會科學院系開設經典選讀課程,并開放相關專業課程供全校學生選修。創新文化類慕課課程,推出“中國哲學”“儒家經典文獻導讀”“中國傳世名畫鑒賞”等不同方向、不同層次的慕課和網絡課程,構建線上文化育人模式,部分課程選課人數過萬。創建“民間藝術大師工作坊”,邀請民間藝術大師作為客座專家駐校講授課程,多渠道引導學生走近和認同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學生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聚焦學科建設,推進文化傳承創新。依托人文學科優勢,構建傳統文化學科體系,著力培養各類傳統文化研究專業人才。深化傳統文化學術研究,產出《中國地方志分類史料叢刊》《中國文化通史》《中國文化發展史》《鐘敬文全集》等一批研究成果,形成學術影響。服務社會文化建設,深化傳統文化、民俗文化、北京區域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等領域研究,學校民俗學專家全面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遺評審工作,并助力“二十四節氣”成功申遺。發布《北京文化發展報告》《全國文化中心核心指標體系建構報告》等學術調查報告,為文化傳承創新提供理論支撐和學科支持。強化傳統文化學術交流,舉辦“傳統文化進校園高端論壇”“文化創新國際論壇”“東北亞民間游戲文化論壇”等活動,共同研討傳統文化育人和文化傳播工作。
聚焦校園文化,引導師生廣泛參與。連續2年舉辦“傳統文化推廣月”,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傳統文化體驗閱讀學堂等系列活動。圍繞昆曲、話劇、節慶、剪紙、蠟染、泥塑、古籍保護、風箏繪制等內容,邀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昆曲傳承人、“泥人張”傳承人等名家舉辦專題講座,開展現場演出,推出實踐工作坊,參與師生累計超3000人次。舉辦北京高校中華經典詩詞誦讀吟唱比賽、“晨光·青春國學古典詩詞聯吟”、北京大學生古琴音樂會、中國剪紙傳統與創新藝術邀請展等品牌活動,豐富校園文化傳播平臺。發揮藝術學科優勢,編排傳統文化品牌舞臺劇目《蘭若寺》、大型原創校園歌舞作品《往事歌謠·新賞》等,煥發傳統文化時代活力。建設南山詩社、春秋學社等10余個傳統文化類學生社團,參與社團活動的學生近3萬人次。打造“章黃國學”等傳統文化新媒體平臺,大力加強傳統文化線上推廣,入選第三屆全國高校“禮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色展示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