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熱點,我們來關注大學生的金融素養教育。日前,有調查顯示,超三成學生不了解金融安全知識,大學生應該具備什么樣的金融素養?缺失的金融素養又該如何補上呢?一起來看報道。
小張是北京某高校的在校生,一次網購后收到的包裹里有一張帶有二維碼的卡片,上面寫著掃二維碼添加微信可享受優惠活動,出于好奇,小張添加了卡片上的微信號。
小張(化名):然后跟他聊之后才知道他是進行刷單的一個活動,當時一是覺得我比較好奇,第二是他說有一些小禮物送給我,所以可能也比較想占點小便宜吧,所以就參加了這個行為(活動)。
小張在網站上找到了對方指定的寶貝,收藏店鋪、加入購物車,并最終完成了付款,自己很快也收到了對方贈送的禮物和刷單回扣。
小張(化名):之后他就是經常來問我有沒有興趣參加刷單,但是我發現他后來的要買的東西是金額越來越大,所以我就有點警惕了,就覺得不太保險,萬一被騙了,就是不太能維護我的權益,所以我就沒有再理他,沒有再進行刷單。
無獨有偶,來自江蘇泰州的大學生小吳也因為參與網絡兼職,而被騙一萬多元。
小吳(化名):說每天只要工作兩小時,就能得到40多塊錢的傭金,之后就在閑聊的APP上給我發了一個鏈接,然后我就信了他,然后我就問他怎么把那個錢取出來,他說時間長了,要交三千多塊錢把它激活,然后還有一千多塊錢人工費等等。就一大堆理由跟我說要一定的金錢才給,就最終怎么都不讓我取出來。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大學生普遍會遇到一些金融問題,但是他們也表示,自己的金融知識并不能應付這些生活中的金融風險。
大學生:我沒有關注,因為主要我對金融現在就是不是很關注,我們不會說有一個意識,說特意去學一些金融方面的東西。應該會有一些實踐類的課程會有幫助吧,像以前我本科的時候,學過一門《生活中的經濟學》通修課,然后覺得里面有一些東西生活中以后還是會遇到的。
近日,有媒體圍繞大學生金融安全話題,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 65.69%的受訪學生對金融安全知識有些了解,不了解和十分了解的分別為30.67%和3.64%。當談及遇到過的金融安全問題時,67.23%的受訪學生表示遇到過“個人信息泄露”,其次是“網上購物或刷單遭到錢財損失”“金融詐騙遭到錢財損失”,分別為42.79%和40.2%。
中國教育在線副總編輯 江愛萍:首先我們分析大學生群體18到22歲,這些大學生實際上從個人意識來說他認為自己是成年人了,但是從經濟能力來講他實際上需要依附家庭,需要依附父母,實際上這兩者之間是矛盾的,在整個高中段的教育,從高中到家長,實際上對于孩子的綜合素養,考試成績以外的整體的教育實際上是缺失的,到了大學以后,沒有了父母的監管,然后又有很多的這種網絡的這種誘惑,然后同時又把控不住自己,所以他們成為犯罪的重點攻擊對象。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副院長 余穎豐:財經類高校的學生在大學學習期間一般按照培養計劃都需學習個人理財、投資學、風險管理、經濟法等課程,但是非財經類專業的學生往往缺乏這方面的系統教育。有研究表明,財經類高校的學生上當受騙的數量和金額遠小于非財經類高校。
由此可見,金融素養對于大學生來說尤為重要,那么大學生應該具備什么樣的金融素養呢?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副院長 余穎豐:首先大學生自身要有學習的動力,在有了學習意愿前提下,應該系統的學習金融知識,選修一些系統的專業課程:比如個人理財、投資學、經濟法等。個人建議:大學生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參加慕課的學習。目前,高校上線的能提高大學生金融素養的課程已超過100門,其中覆蓋了金融學的方方面面。
專家表示,金融素養教育不僅僅是大學階段應該學習的通識課程,它應該貫穿一個人從小到大的所有教育階段中,且在不同階段,側重點也要有所不同,同時,學校、家庭以及金融機構應該形成合力,完善我國金融素養教育體系。
中國教育在線副總編輯 江愛萍:無論是在高中教育段,還是大學教育段,我們都考慮的是全人教育,那金融素養,所謂我們說的財商,實際上是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一個點,如果孩子不具備這個能力,在社會的浪潮中很可能就會摔大跟頭,甚至可能是生死的問題,實際上這個應該是在制度上面,從學校到社會到金融機構,都會去整體的參與到這個課程和這個體系的培訓里面去。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副院長 余穎豐:財經類高校應該承擔起主動推廣個人金融安全方面的教育工作,通過知識的傳播,幫助大學生構筑強有力的思想防線/此外,正規金融機構和高校也應該進一步加強合作,舉辦相關講座、開展相關活動。
聯播快評:財商教育 不只關于金錢
“財商教育”不僅僅是關于錢的教育,還包括我們德育工作中的金錢觀教育、價值觀教育。大學生財商觀念的缺乏,從某種角度映射了高校財商教育的匱乏,缺乏體系化的課程、缺乏與時俱進的思維,因此,在我們的高校課堂中,在我們的德育教育中,要找到有機結合的切入點,幫大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財商培養方式。總之,財商教育最終目的并不是教導學生如何變得富有,而是幫助他們成就有更有財商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