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又近一年春節時,每家每戶,除了舉家共享年夜飯,有一個必不可少的固定節目,那就是春晚。每年的春晚,從公布導演到晚會彩排,再到大年三十的直播,都會引起很多人的關注。那今年也不例外,近日,春晚進行了第一次彩排,我們先通過一個短片了解一下。
根據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官方微博的公開信息顯示,今年的春晚設置了北京主會場和鄭州、粵港澳大灣區兩個分會場。語言類節目體現社會責任與時代擔當,歌舞類節目緊扣時代主題,戲曲、魔術雜技類節目也有新突破,實現了傳統文化的時代表達。除了節目內容,今年的春晚還依托“5G+8K/4K/VR”等手段,打造一個融合地面、空中、海面的立體空間。在社交網絡上,“央視春晚首次彩排”話題閱讀量已達7.6億,大家有的為自己的偶像加油鼓勁,有的也表達著自己的春晚記憶。
街頭采訪:
市民:我每年都會和家人一起看春節聯歡晚會。
市民:春晚 春晚就意味著一家人團團圓圓地坐在電視機前
市民:分享那個最珍貴的團聚的瞬間
那個時期剛開始的時候
天天盼 天天盼
每年最后結束的時候
每年都是難忘今宵
然后一響起這個歌的時候
就覺得過年就應該是這樣的
我喜歡看以前的春晚
就是很樸素的那種
(對)年齡大的人來說
不如以前好了
雖然大家都在吐槽它
但如果這個東西突然沒有了
就覺得過年好像缺點什么東西
我們自己就是學歌舞表演的
我也期待我以后能登上春節聯歡晚會的舞臺
5G+8K技術加持 春晚有了更多想象空間
這一時段,我們的互動話題是:2020年春晚,你有啥期待?王健,你對哪一亮點更期待?
嘉賓王健:首次應用5G+8K;VR直播,體驗全新的舞臺效果;有很多新面孔。
春晚從1983年第一次舉辦,到現在已經有快40年的歷史了,接下來,把時間交給陳慧,讓我們一起回顧春晚這些年的變化。
2020庚子鼠年春晚日漸臨近,您還記得,那些年春晚的經典嗎?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
首屆春晚
1983年,第一屆春晚橫空出世,當時,它的演播室只有600平方米,現場只有200名觀眾,李谷一在現場連唱六首歌,馬季先生的“宇宙牌香煙”、 小品《吃雞》都成了春晚舞臺上的經典。
千禧春晚
之后的春晚舞臺,經典頻出,《十五的月亮》、《思念》、《愛的奉獻》這些經典都是春晚舞臺上走出來的,時間到了2000年,在新千年到來之際,春晚也全新升級。這屆春晚,前前后后一共有20位主持人登臺,這是歷屆春晚里,主持人數最多的一次。
開門辦春晚
2005年開始,春晚逐漸開始探索“開門辦春晚”,通過眾多渠道、面向全中國以及世界征集節目。從2011年《我要上春晚》和2012年的《直通春晚》開始,節目組充分挖掘各地方和互聯網上的民間文藝資源,讓許多“原生態”的文藝表演登堂入室,也讓挑剔的觀眾們眼前一亮。
技術賦能下的春晚
38年來,春晚從標清到高清,從高清到4K,從立體聲到5.1環繞聲,從單一渠道傳播到全媒體多平臺傳播,虛擬呈現、全息投影、5G+VR等新技術的“消化”和運用,使春晚始終引領潮流,不斷提升觀眾的視聽體驗。
春晚是中國人的集體記憶 是社會變遷的文化表達
新時代要讓春晚接地氣有新意 有傳承 有發展
我們看到了春晚在隨著時代的變化不斷在內容和技術上進行突破,如今是一個網絡時代,在網絡上不乏有這樣的聲音,說春晚沒意思了,不好看了,那么未來春晚該如何滿足更多觀眾的收看需求,接下來我們來連線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副院長劉京晶
1、劉老師,從您的研究角度來看,春晚在中國人心中是一種什么樣的文化符號?為什么那么多人議論,那么多人吐槽,但大家對春晚依然依依不舍,念念不忘?
2、其實,今年像B站的跨年晚會啊,一些網絡春晚受到了更多的關注,春晚現在也將近40歲了,您覺得在這樣一個文化競爭非常激烈的新時代,春晚應該以一種什么樣的方式唱響主旋律?如何更好地為全國觀眾在年三十送上一份文化大餐?
這一時段,我們看看網友們的觀點。
網友1:春晚每年都說接地氣要做好,但總歸還是不太滿意。
網友2:我知道有哪個節目,李谷一老師的《難忘今宵》。
網友3:與時俱進才能更好的符合觀眾口味。
網友4:期待輸入的新鮮血液能給春晚帶來更好的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