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求真求實是科學精神的核心,然而有些人卻一直在突破底線。這兩天,有關于凈化學術生態(tài)的呼聲不少,“導師崇高感”和“師娘優(yōu)美感”論文爭議還沒有平息,又一本核心期刊火了。
有學者發(fā)現,王松奇刊發(fā)自己的書法和兒子王青石的文章,至今已有數十篇。記者檢索知網發(fā)現,王青石2006年首次在《銀行家》發(fā)表散文和詩歌時年僅10歲。王松奇還曾在該期刊發(fā)表《爸爸的話》,推介兒子新書。公開信息顯示,《銀行家》是山西省社科院主管、被列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人文核心期刊目錄的一本專業(yè)刊物。
事件曝光后,15日下午,《銀行家》雜志主管單位山西省社科院的機關紀委書記孫勇對記者采訪進行回應。孫勇說,山西省社科院在發(fā)現這一情況后,院領導高度重視,第一時間向省委宣傳部等相關部門報告。由一位副院長具體對《銀行家》雜志社進行情況調查,對《銀行家》雜志社進行全面整頓,規(guī)范制度,完善機制。同時,對《銀行家》雜志社主編王松奇進行相應處理,目前正在依據相關規(guī)定進行。
核心期刊并非凈土 公私混淆滋生學術失范
核心期刊豈能淪為主編父子“自留地”
核心期刊 “心”何以堪?
這兩天,“奇葩”論文登上核心期刊“大雅之堂”的消息頻頻爆出。王健,這反映出了什么問題?對當前學術生態(tài)會造成什么影響?(嘉賓參考:這兩起事件不僅是學術不端,還有以權謀私之嫌。一是敗壞學風文風;二是損害核心期刊的體面和尊嚴,三是嚴重侵蝕公共資源)
核心期刊并非凈土。如果不能在公與私、失范與規(guī)范之間建立清晰的界限,如果不能提升違規(guī)成本,學術領域的失范行為乃至腐敗行為,顯然很難依靠人們的自律自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