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頭條·《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發布
高考,既是國計,也是民生。作為國家選拔人才的重要途徑,高考關系萬千家庭和學子的夢想,關乎整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
是的,2014年以來,我國開啟了恢復高考以來最為系統、全面、深刻的高考改革。未來的高考,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牽動著考生、家長和教師的心。
近日,教育部考試中心發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給出關于高考命題、評價與改革的權威解答。我們先來了解一下。
根據介紹,《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在教育功能上,將實現高考由單純的考試評價向立德樹人重要載體和素質教育關鍵環節的轉變。在評價模式上,將實現高考從主要基于“考查內容”的一維評價模式向“考查內容、考查要求、考查載體”三位一體評價模式的轉變。是實現“招—考—教—學”全流程各個環節無縫銜接、良性互動的關鍵。但教育部考試中心負責人表示,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并不是考試大綱,也不是界定考試范圍的規范性文件。而是綜合高校人才選拔要求和國家課程標準而形成的考試評價理論框架。
高考評價體系發布,老師、學生們怎么看?
作為這一評價體系最直接的受影響者,老師學生們怎么看?我們的記者來到了北京市的一所高中。
高中生:因為我馬上就要參加高考了,我想知道就是這個會對我的高考有什么影響。
高中生:比如說那個政策什么的落實,需要更具體的內容和措施,我實實在在我需要關注些什么,哪有轉變了。
采訪中,師生們都談到了高考評價體系中提到的發展素質教育,這也是他們最為關注的。
高中生:希望我們像一個就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但是我覺得其實這個還是很難完成的一件事。
高中生:但是我覺得就是這種綜合素質的考察就挺難把握的
高中生:你用哪種模式來體現這個學生的綜合素養。我想如果只用分來體現的話,我覺得是片面的。
北京市三十五中高三教師付海龍:我最擔心的一個事情就是經過。幾輪高考之后,家長們還有培訓機構會分析出哪些科目是能夠拿高分的。
而對于此評價體系如何能夠真正引導高中教學,北京市三十五中高中部校長黃鵬坦言,不光是學校,也需要家長乃至全社會都對評價體系充分認識。
北京市三十五中高中部校長黃鵬:能夠和我們的就是學生的,這個學尤其是學生的學,能夠有這個更好的一個細致的一個對應就更好了。整個全社會吧是吧,都應該對這個能夠真正發揮作用,在日后的看到這個大學招生,看到高校的這個選拔學生也是沿著這個評價方案來了。
以后高考應該更傾向于學生的創新性,比如說因為既要考綜合素質的話,你就要考學生的自主想法。
可以多元化一點,然后根據每個人不同的特點,然后他的自身的特性,然后進行一些專項的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