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運用的范圍越來越廣,武漢科技大學大數據研究院的師生們就關注到了抑郁癥、有輕生傾向的特殊人群,他們在有自殺念頭后,往往會在社交媒體首先發布這類言論,志愿者們通過數據手段收集這些數據,挽救有自殺傾向的人數以千計。
從事人工智能研究30多年的黃智生,一直希望用人工智能服務社會。2012年他開始關注精神健康,了解到全球抑郁患者超過3億,每年有10多萬抑郁患者自殺,他便開始思考用人工智能手段手機相關言論數據,挽救想要輕生的人。“樹洞救援團”2018年7月25日成立,目前有微信群30多個。群里的志愿者遍及全球,包括精神科專家、心理咨詢師、愛心人士。每天,“人機聯手”24小時不間斷開展救援。
武漢科技大學教授黃智生:到目前為止,已經積攢了大概180萬條的信息,現在每天有3000多條,有1000多年輕人在這個樹洞里面表達了自己的絕望,甚至自殺的那些情緒,這樣就為我們采用大數據的手段,采用人工智能的手段去發現他們提供了基本的條件。
黃智生說,通過團隊研發的 “樹洞機器人”001號可以在網絡社交媒體數以千計的“樹洞”里,搜索有明顯自殺傾向的人,每隔6小時自動整理出“預警報告”。數據隨后分發到“樹洞救援團”微信群,志愿者們馬上展開行動,想方設法提供援助。
湖北中醫藥大學信息工程學院副教授解丹:把我們的這個成果在普通的人群中得到體現,像我們的樹洞救援就是利用人工智能的技術,發現抑郁癥患者。
志愿者的隊伍慢慢壯大,并且覆蓋范圍已經從國內覆蓋到國外,在通過科技手段挽救輕生者這個群體中,開始主要是高校教師,慢慢有許多學生加入,包括一些心理咨詢醫生,人工智能的數據手段得到極大的應用,挽救著生命,傳遞了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