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吳海中結束了在廣西醫科大學5年本科教育和在柳州市人民醫院3年全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作為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他返回簽約單位——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良口鄉中心衛生院任職。
看到衛生院醫務人員大多缺乏系統規范的臨床訓練,診療不規范,吳海中主動承擔臨床帶教工作,帶領醫護人員查房、講解病例、分析病情、制定治療方案、開展疑難病例討論等。短短3個月,醫務人員診療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醫療安全隱患明顯減少。
加強基層衛生人才隊伍建設是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基礎工程,也是脫貧攻堅教育扶貧、醫療扶貧的重要抓手。2010年6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衛生部等五部門聯合啟動實施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工作。10年來,全國113所高校為中西部共培養了近5.7萬名定向醫學生,目前已有兩萬余名學生畢業進入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其中一萬余名已完成規培到崗,成為健康鄉村的有力守望者。
上得來:定向醫學生農村生源比例近100%
為了保證貧困地區學生“上得來”,政策著力在招生入口上求突破,定向醫學生實行單列志愿、單設批次、單獨劃線、提前批次招生,支持各地積極探索按照戶籍以縣為單位的定向招生,訂單定向醫學生入學前簽署定向就業協議,在讀期間免學費、住宿費,補助生活費,每年錄取的農村生源比例從最初的70%左右,提升到2016年以后近100%。有3.5萬個家庭因為定向醫學生培養實現了教育脫貧。
為了增強定向醫學生職業吸引力,各地著力開展制度創新,實現招生、培養、就業與使用聯動。教育、衛生、人社、財政等有關部門先后聯合出臺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從招生錄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就業安置、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薪酬待遇及履約管理等方面完善了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培養的政策機制,形成了政策合力。
以貴州為例,該省規定,經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合格,到基層服務的全科醫生,在現有工資待遇基礎上給予每人每月1500元的生活補貼;簽訂5年以上合同的,優先提供保障性住房。
下得去:為中西部每個鄉鎮衛生院培養1名本科醫學生
在海南省白沙縣七坊鎮中心衛生院工作一年多,海南醫學院畢業生潘紅宇清晰地記得那次“驚心動魄”的接生:產婦送來時已經宮口全開,胎兒頭顱已經出來了,他第一時間上前托住胎兒的頭部,羊水和血從手上流到身上。經過搶救,孩子順利出生,但又發現孩子氣道梗阻,衛生院沒有吸引器,他墊上一塊紗布,口對口進行人工吸引,羊水、胎糞、血水從孩子口中被吸了出來,孩子的哭聲響起。
“村民很需要醫生,在基層,治好病,村民就會信任你。”潘紅宇說,七坊鎮中心衛生院僅有6名醫生,要服務轄區近6萬人,確實需要具備醫療、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和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六位一體”能力的全科醫生才能做好工作。
為了讓畢業生“下得去”,真正“干在基層”,高校與政府、行業單位共同落實人才落地及專業發展的配套制度,實行省、縣、鄉三級統籌管理,積極探索“縣管鄉用”的基層醫療衛生人員管理模式,在編制、人員聘用、職稱晉升、在職培訓、評獎推優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暢通全科醫生職業發展渠道,提高全科醫生職業吸引力,保證定向醫學生“下得去,有發展”。
溫州醫科大學與浙江蒼南、文成兩縣加強協同,開展改革試點,探索“縣域統籌、縣鄉一體化”的基層醫療衛生人員管理模式,建立了“可上可下”的人才流動機制,搭建了職業能力提升平臺,變“單位人”為“系統人”,有效解除了全科醫學人才上崗后職業發展的后顧之憂。
用得上:構建全科醫生崗位勝任力培養模式
在海南醫學院5年的本科教育中,潘紅宇以“六位一體”能力為目標,嚴格執行“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的培養方案,認真學習全科醫學概論、社區衛生服務管理等課程,為進一步開展全科醫學的學習和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海口市人民醫院為期3年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中,潘紅宇參與了臨床科室輪轉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踐培訓,接受到了高水平全科醫生的指導,更堅定了做老百姓健康“守門人”的初心。
基層衛生服務是診療防控常見病、多發病、傳染病、地方病的網底。為了保證定向醫學生畢業后用得上、干得好,高校根據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的特點,形成了“小病善治,大病善識,重病善轉,慢病善管”的全科醫生崗位勝任力培養模式,構建了與基層醫療衛生工作相適應的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強調實習實踐“下沉”,增加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實習實踐,建設了一批實踐基地。
2012年,教育部啟動實施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將定向醫學生培養列入改革試點,各高校積極探索全科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一方面著力優化完善具有全科特色的課程體系,不斷完善面向基層的職業素養培養與道德熏陶的模塊化醫學人文課程;另一方面,全面加強全科實踐能力的培養,加強了臨床能力的全程培養,提高了定向醫學生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適應性。
作者:本報記者 董魯皖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