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書屋工程是黨中央、國務院實施的五大公共文化惠民工程之一。從2007年全面開啟到2018年底,全國共建成農家書屋58.7萬家,隨著書屋的出現,農家的生活也悄然發生了改變。
湖南省瀘溪縣小陂流村農家書屋管理員向民志:這是我家的祖屋,有300來年的歷史了。但是我想把它拆掉,搞一個大型的閱覽室,讓我們村里的年輕人和村里的留守孩子,有更多孩子來讀書,還有我們的村民,都集中到這里來讀書。
向民志,農家書屋管理員。為了讓更多人獲得知識的力量,他克服重重困難創建了“明志書屋”。
湖南省瀘溪縣小陂流村農家書屋管理員向民志:我的夢想就是讀書,因為我從小殘疾,只念了5年小學。平常我就是在家里看一些舊書、舊報紙、舊雜志,當時為了看新報新書,我都要跑到半里路之外的村部去借,到那去看。因為我看了以前我們祖輩,很多人在我們村里沒有一個人能夠完整讀一篇文章的,讀書實際上很少,所以他們(有的)連自己的名字都寫不好。所以當時我就萌生了創辦書屋的想法。
湖南省瀘溪縣小陂流村農家書屋管理員向民志:書屋建成以后,我看到他們的孩子到這來看書了。以前他們是泡網吧、看手機,到處在玩,現在有了書屋以后,他們就到這里來泡書了。特別是在鎮上寄宿的那些學生,周末回家以后,聽說我的“明志書屋”開放以后,他們連中午飯都不吃,把書包一丟就跑到我的書屋來了,他們一看就是一個下午。當我看到他們到這里來看書,看到有這么多孩子來讀書,我感到非常地高興,我就覺得做了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湖南省瀘溪縣小陂流村農家書屋管理員向民志:現在有了書屋,讓我找準了生活的坐標,實現了人生價值,忘記了身體上的痛和生活中的苦,讓我變得無盡快樂,也讓我變得更加堅強。
湖南省瀘溪縣小陂流村農家書屋管理員向民志:我希望我村里的孩子多看點書、多學習、多長點知識,走出大山,去看外面的世界。
江蘇省東海縣廖塘村農家書屋管理員馬如飛:這個人很多,老年人也喜歡看,特別平時排練,小孩也過來了。
江蘇省東海縣廖塘村農家書屋管理員馬如飛:現在藏書有4000冊左右,兒童文學這一類比較多一點,還有我們村民平時用到的種植類、養殖類的書都很多。
江蘇省東海縣廖塘村農家書屋管理員馬如飛:不單單是讀書,還有其他活動都在里面搞,所以說不夠用,不夠用這邊必須蓋房子,有足夠的面積夠大家在這讀書。
江蘇省東海縣廖塘村農家書屋管理員馬如飛:東邊有大河,西邊是水庫,也很危險,(孩子們)聚在一塊,讓他們讀讀書、看看書,這樣出外的父母也很少擔心了。
江蘇省東海縣廖塘村村民王廣清:我經常利用農閑時間到這里來看書學習,特別對農業科技材料我(愛)多看一點。
江蘇省東海縣廖塘村農家書屋管理員馬如飛:通過讀書,我們的老鄉也學到很多種植與養殖上的知識,他們看書有不懂的地方,大家互相交流下,有懂的人告訴不懂的人。
吉林省通榆縣迷子荒村農家書屋管理員張樹森:我叫張樹森,是一名吉林省通榆縣包拉溫都蒙古族鄉迷子荒村農家書屋的管理員。2004年我退休之后,當時不少地方聘我。正在這個時候,我們附近發生一些矛盾,因為(當時)村民法律意識差,青少年行為不規范,出現很多矛盾,怎么調解也調解不好,影響社會的風氣。當時我就想,憑我多年在農村基層工作的經驗,想創辦一個傳播精神文明文化的陣地。
吉林省通榆縣迷子荒村農家書屋管理員張樹森:記得我當時裝修房子的時候,有很多村民群眾問我要干什么。成立超市嗎?不是。我說成立一個書屋、報吧。他們問,一本書多少錢?一張報紙多少錢?我說全是免費。他們聽后,也不理解,說這純粹是吃飽了撐的,沒事干。書屋剛剛建立的時候,來看書的人不多,有一部分村民到這看書之后,受益了,就是再也沒有人說我是吃飽了撐的了,沒事干,說這報吧真行。
吉林省通榆縣迷子荒村農家書屋管理員張樹森:我們鄉是咱吉林省西南邊最偏遠的一個鄉,以前是全縣有名的“偏、窮、亂、散”,現在變成了“和、富、強、美”,變成這四個字。我這個書屋從中起到了一塊鋪路石的作用。為了促進鄉里和諧,我這還有文物、博物館和展覽等等。
吉林省通榆縣迷子荒村農家書屋管理員張樹森:書屋成立至今,鄉親們都非常認可。我希望把這個書屋繼續地開辦下去,以后傳給我兒子,兒子傳給孫子,讓更多的人通過讀書改善生活狀況,給村民群眾、青少年,提供正能量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