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關鍵在教育,漢字文化的普及和傳承更要從娃娃抓起。“讓甲骨文走進課堂”聽聽專家怎么說。
李鵬飛是小學生《說文解字》系列叢書的主編,在一節語文示范課中,他曾見到老師將盲目的“盲”,
上面“亡”字的本意說成是“死亡”的意思,并把錯誤理解傳遞給學生,這讓李老師很擔憂。
小學生《說文解字》系列叢書主編李鵬飛:它(亡)應該是“沒有”、是“無”的意思。老師們普遍存在的(情況),因為不了解文字它更早的本意是什么,這樣在解釋生字的時候,就會出現這樣的一些錯誤。
山西省晉城市鳳鳴小學語文教師紀淑芬:老師可能這種意識不夠強,第二點,就是說老師的手中沒有這樣的教材,無緣之水,無本之木,就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吧,就是沒有這個書,沒有抓手。
據統計,小學第一學段,也就是一、二年級,學生要認識2500個漢字,其中1800個漢字是生字。而教師在語文教學中為了追求效率,只注重漢字的音和形,忽略了形和意之間的聯系,學生見字讀音,丟掉了漢字的源流,雖然識字,但不知道字理、字意和字源。
山西省晉城市鳳鳴小學語文教師紀淑芬:我們可能更注重的是音和形的結合,而形和意的結合,其實這個是最能反映文化源流的一個內容。
專家表示,我國教育提倡核心素養,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落實文化的傳承與理解。應將漢字的構形規則、歷史發展和文化內涵適當引入語文教育,改進和豐富語文教學內容,告訴學生漢字從何而來,讓學生通過學習漢字了解中華文化的基因。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員基礎教育研究中心小學語文教研員閆勇:當他(學生)有了對漢字這份熱愛,了解漢字的這份文化過程當中,作為一個自信的使用漢字的中國人,他不就是更加全面的發展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