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以下簡稱“十五運會”)開幕式舉行,此次十五運會開幕式場館及周邊賽會志愿者共2350人,來自廣州地區16所高校28個校區。本屆全運會的志愿者被親切地喚為“小海豚”。
廣州廣播電視臺,贊1173
11月9日,當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的圣火在廣東奧林匹克體育中心熊熊燃起,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志愿者馬悅熔和小伙伴完成了一件“大事”。開幕式當晚,他們的任務是引導護送火炬手到達場館的指定位置。馬悅熔說:“盡管工作流程簡單,但由于這個環節的重要性,無形中的壓力讓我有些緊張。最終,在老師和團隊的幫助下,我們各司其職,順利完成任務。”
一群身著“碧青綠”的“小海豚”穿梭于觀眾之間,用溫暖的語言與專業的服務,傳遞著廣州作為東道主的城市溫度,不斷擦亮廣州“志愿之城”的城市名片,成為十五運會開幕式不可或缺的共建者。
此次十五運會開幕式場館及周邊賽會志愿者共2350人,來自廣州地區16所高校28個校區。
廣州青年,贊37
傾心服務十五運會開幕式
開幕式現場,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志愿者許文博守候在自己的點位上,為來往的觀眾指引座位方向。作為一名觀眾引導志愿者,他不僅要為觀眾指引路線、解答疑問,還要隨機應變,結合現場情況作出反應。他說,通過開幕式前集中開展的培訓和演練,對各自崗位的服務內容和要求更加清晰,對各崗位之間的協調互助也有了相應的了解。

當暖場音樂在場內響起時,廣東工業大學志愿者陳海琛正和隊友堅守在奧體中心外場的崗位上。“那一刻,內心是自豪的。”他說,雖然看不到演出,但想到觀眾正在享受精彩的表演,而這份體驗中有自己貢獻的一份力量,就感到特別幸福。

華南理工大學志愿者鄭謝宇迪提到,作為開幕式志愿者,自身的儀容儀表要時刻保持整潔,并使用標準化用語。上場前,志愿者總會互相整理著裝、查缺補漏。“我們深知,自己的一言一行,不僅是個人素養的體現,更代表著廣州青年的形象和風采。”
打造賽會志愿者培訓
“廣州模式”
“為你,更精彩!”志愿服務口號擲地有聲。上崗前,“小海豚”們已歷經數月的反復打磨——從校內基礎培訓,到預錄用志愿者通用培訓,再到開幕式前進入現場的全要素演練,讓他們對服務規范、應急流程和儀態舉止了然于胸。

今年10月至11月,廣州市團校(廣州志愿者學院)組織廣州地區十五運會開幕式志愿者領隊老師、志愿者骨干、一線志愿者開展“理論講授+場館實訓”的全方位培訓,為打造一支專業規范的開幕式志愿服務隊伍奠定了堅實基礎。

“我們充分結合廣州特色,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志愿服務先進經驗,打造了一套可推廣、可復制的賽會志愿者培訓‘廣州模式’。”廣州市團校黨委書記、廣州賽區執委會志愿者部培訓督導處處長楊成介紹,由一個機構獨立承擔全國大型賽會志愿服務培訓工作,廣州志愿者學院屬全國首例。
粵港澳三地志愿者
繪就大灣區“同心圓”
十五運會開幕式共有81名港澳志愿者參與服務。他們與這場盛會同頻共振,繪就大灣區“同心圓”。
“從香港社區的志愿服務走到全運賽場,這是一次難忘的成長。”開幕式當晚,來自廣州中醫藥大學的香港志愿者肖研馨負責看臺區的應急機動工作。她說,盡管“小海豚”是由來自天南海北的青年組成,但大家對志愿服務的熱情都很高,“我們展現的是廣州大學生的風采,也是粵港澳青年團結協作的精神”。

來自暨南大學的香港志愿者林丹鎣在開幕式當天負責港澳嘉賓的聯絡工作。“上崗前確實有點緊張,但更多的是期待和激動。”林丹鎣說,“看到港澳嘉賓與內地同胞齊聚一堂、共同慶祝,我更加堅信大灣區是一個同心同行的大家庭。”作為港澳青年,林丹鎣覺得自己不僅是盛會的參與者,更是國家發展的見證者和推動者。
廣州青年,贊48
位于廣東奧林匹克體育中心的“志愿者之家”時常傳來歡聲笑語。這里創新打造了“小海豚思政工作坊”,通過“理論研學+場景體驗+價值踐行”三維課程體系,構建志愿服務思政育人新模式,引領青年志愿者在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志愿服務的實踐中學思踐悟。
來自中山大學的澳門志愿者黃俊瀚就曾在這里和廣州、香港的學生同臺分享志愿經歷和感悟,并進行觀眾引導“粵語教學”。“這不只是一堂普通的思政課,更是一次三地青年面對面交流的寶貴機會。”黃俊瀚表示。

“參與此次賽會志愿服務工作,也是粵港澳三地青年志愿者了解國情、融入灣區建設的重大機遇。”十五運會廣東賽區執委會大型活動和志愿服務部副部長王浩表示,粵港澳三地以志愿服務為載體,促進區域融合、增進青年交流的創新實踐,不僅為賽會成功舉辦提供了有力保障,也有助于探索符合大灣區特色的志愿服務協同發展路徑,進而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注入新的活力。
來源:微言教育綜合自《中國青年報》,全運廣州微信號,廣州廣播電視臺、廣州青年視頻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