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已為人父母的讀者說日常生活中會被孩子氣到情緒崩潰。身為父母也知道應該調整情緒,但在疲憊、焦慮與孩子層出不窮的“挑戰”面前,情緒的防線還是會一觸即潰。
其實,在親子相處的過程中,所謂的“不生氣”,并不是指強忍怒火或逼迫自己麻木以對,而是說,我們要試著從根本上理解情緒的來源,轉變認知的視角,慢慢地去理解孩子,也理解自己。


不要在孩子身上
實現你的“期待”
有時候,我們之所以會對孩子發火,其實不是因為他們做錯了什么,而是因為他們的所作所為,與我們的期待不符。
我們希望孩子又快又好地寫完作業,但他總是磨磨蹭蹭。
我們希望孩子能自律,合理分配玩電子設備的時間,但他總是“流連忘返”。
我們希望孩子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但他還是會大哭大鬧。
……
但事實上,這類情緒事件的產生,往往只是因為我們的期待與孩子的狀態,產生了一點點錯位。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作“期待偏差”,我們總覺得孩子應該同大人一樣聽得進去道理,但事實上,孩子的大腦結構仍在發育,他們不一定能聽懂大人在說什么,也做不到像成年人一樣時刻保持清醒和理智。
成長是一個不斷試錯、不斷調整的過程。只有當我們放下“他必須做到如我所想”的執念,把孩子當作一個正在學習、正在成長的生命來看待,很多情緒就會慢慢松動。
就像一位博主說的,要允許孩子無法完成我們的期待,他不是來完成我們劇本的角色,而是帶著自己的節奏和方向,摸索著成長的獨立個體。


學會課題分離
心理學家表示,親子關系中大量的負面情緒,源于界限的模糊。在與孩子交流的過程中,我們常常不自覺地入侵了孩子的課題,并將他們的課題所帶來的焦慮,轉為我們自己的憤怒。比如,孩子選擇穿什么樣的衣服出門,是孩子的課題;而確保孩子有適合這個季節的衣物可選擇,是父母的課題。
想要避免因此產生的負面情緒,需要我們停止“越位代勞”。比如當我們因為孩子拖延作業而火冒三丈時,往往是因為我們潛意識里認為“他的成績不好等于我的教育失敗”,于是我們強行背負了本該屬于孩子的課題。我們通過催促、責罵甚至代筆,試圖緩解“我的焦慮”,而不是讓孩子去面對“他的責任”。
其實,比起發泄憤怒,我們要做的,是要想辦法讓孩子去承擔自己該承擔的責任,明白自己的選擇會產生的后果。例如:“我知道作業是你的事,如果你選擇不完成,明天可能需要承受一系列的后果。”
學會課題分離后,我們自然不會因為孩子的行為而輕易憤怒。它讓父母找回自己生活的重心,也將成長的主動權歸還給孩子。


給情緒找一個出口
面對孩子的種種行為,我們總是告訴自己“不應該生氣”,但事實上,我們往往一邊無法抑制憤怒,一邊又用“我不該生氣”進行自我譴責。這種內耗十分消耗心理能量,那些被艱難壓抑的情緒,往往又會在某一個忍無可忍的瞬間,以更具破壞性的方式爆發。
情緒本身沒有好壞對錯,它只是一個信號。當感到生氣的苗頭時,第一步其實不是立刻撲滅它,也不是把矛頭指向孩子,而是停下來,向內覺察。嘗試在心里對自己說:“我現在感到生氣”或者“我現在感到有些無力”,通過給情緒命名,在自己和情緒之間創造一個觀察的空間,給情緒一些沉淀的機會。
然后,可以嘗試問自己:“我的憤怒在告訴我什么?我希望孩子怎么樣?”或許,你的憤怒源于“我對孩子的未來焦慮,而他漫不經心的態度讓我感到失控”;或許,你的無力感來自于“我付出了很多精力,卻看不到預期的效果”;又或許,你只是太累了,孩子的行為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看到自己的情緒來源于何處,可以有效地讓我們認清情緒是情緒,而行為是行為。我們為孩子的行為而生氣,并不意味著孩子的行為在惹我們生氣,而是這些行為觸動到了我們的情緒。
與其帶著情緒傷害孩子,不如先給自己一些時間調節。就像我們在之前的文章里說過的:帶著情緒的管教,對孩子起不到真正的作用。
所以,當我們感到自己的情緒即將失控時,不如先打斷一下,離開現場去做點別的。
暫時離開,可以讓我們冷靜下來,再用更溫和的方式重新進入對話,而不是深陷于情緒漩渦。當我們想通自己要的是什么,再心平氣和地表達,反而能真正地解決問題。就像一句話說的,柔和,很多時候會比強硬更有力量。
此外,你也要告訴自己:“作為父母,此刻感到焦慮/憤怒是正常的。”“我已經盡力了,感到疲憊和委屈是完全可以被理解的。”除了擁抱孩子,你也要擁抱自己內心的小孩,理解自己情緒背后的需求。當你的情緒被自己看見、理解和接納,它就會自然消散,不會再宣泄在孩子身上。
接納情緒,是駕馭情緒的第一步。當我們停止與自己的情緒為敵,我們便獲得了處理外部事件的能力。


絮語
教育沒有完美,只有覺察與進步。我們或許依然會生氣,但只要找到方法,就會讓負面情緒對親子關系的影響降到最低。
當我們更能掌控自己的情緒,我們就會逐漸成為孩子的定海神針,錨定孩子的情緒與他前行的路,也錨定著我們自身成長的方向。最終,我們收獲的不僅是一個更快樂、更有責任心的孩子,更是一個平和而強大的自己。
來源:全國少工委